高血糖是血液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的生理状态,多为外源性因素致血糖暂时性升高或糖代谢调节短暂失衡,轻度高血糖可无症状,明显时可致口渴、多饮、多尿等,经生活方式干预多可恢复正常,短暂偶尔高血糖对健康长期影响相对较小,反复慢性高血糖会损伤血管、神经、肾脏等;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致慢性高血糖的代谢性疾病,分多类型,1型糖尿病因自身免疫致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伴分泌不足为主,起病或急或隐匿,有“三多一少”等不同表现,需综合管理,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发心血管、眼部、肾脏、足部、神经系统等多种严重慢性并发症,危害复杂严重。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是一种代谢异常情况,并非独立的疾病。人体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小于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就属于高血糖范畴。许多因素可引起高血糖,比如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高糖食物、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感染等)、某些药物影响等,此时机体本身的糖代谢调节机制可能还未出现永久性异常。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导致。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同时随机血糖≥11.1mmol/L。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等不同类型,1型糖尿病多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有关,常见于青少年等人群;2型糖尿病则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往往与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发病机制差异
高血糖:单纯的高血糖发病机制相对较为简单,多是外源性因素导致血糖暂时性升高,或者是机体糖代谢调节的短暂失衡。例如,健康人一次性大量食用糖果后,肠道迅速吸收大量葡萄糖进入血液,超过了机体当时的代谢处理能力,就会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在急性感染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当感染得到控制、应激状态缓解后,血糖可恢复正常。
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β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使得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从而引起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则是复杂的多环节异常,首先存在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为了维持血糖正常,胰岛β细胞会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但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有其特定的病因,比如某些遗传综合征、药物或化学品引起的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等;妊娠糖尿病则是在妊娠期间由于胎盘分泌的激素等因素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同时孕妇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不能相应增加以代偿,从而出现血糖升高,一般在分娩后部分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但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临床表现不同
高血糖:轻度高血糖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检测血糖时发现。当高血糖较为明显时,可能会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这是因为血糖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口渴多饮,而过多的血糖从尿液排出,又会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多尿。但这些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
糖尿病: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患者会感觉饥饿而多食,但是体重却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机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而逐渐减轻。2型糖尿病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通过体检发现血糖升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视力模糊等症状,因为高血糖会导致眼房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导致视力模糊;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妊娠糖尿病多数患者在妊娠期间无明显不适,常常是通过孕期常规血糖检测发现血糖异常。
治疗侧重点不同
高血糖:如果是暂时性的高血糖,一般通过调整饮食,避免短期内大量摄入高糖食物,适当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即可使血糖恢复正常。例如,因一次性吃太多甜食引起的高血糖,通过控制后续饮食中糖的摄入,加强运动促进血糖消耗,血糖通常能逐渐回落至正常范围。对于由应激状态等引起的短暂高血糖,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后,血糖也多能恢复正常。
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通过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同时需要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2型糖尿病的治疗则是综合管理,首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控制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营养,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适当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选用药物治疗,药物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磺脲类、格列奈类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改善葡萄糖代谢的药物(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如果口服药物控制不佳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首先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监测血糖,若血糖控制不佳,则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因为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差异
高血糖:如果是短暂的、偶尔出现的高血糖,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是反复出现的慢性高血糖状态,就会逐渐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比如长期慢性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病风险;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对肾脏也有损害,引起糖尿病肾病等。不过相对糖尿病来说,单纯高血糖如果能及时纠正,其对健康的长期危害程度一般较轻。
糖尿病:糖尿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发多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在心血管系统方面,会显著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发生风险,且病情往往比非糖尿病患者更严重,预后更差;在眼部会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在肾脏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甚至导致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在足部会引起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神经系统方面,周围神经病变会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排尿困难、体位性低血压等多种问题。1型糖尿病由于发病年龄相对较小,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还会影响生长发育等;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往往伴随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表现,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对健康的长期危害更为复杂和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