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相关检查包括空腹血糖测定(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等,正常及妊娠期范围不同,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反映进餐后糖代谢情况,正常及妊娠期范围不同,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糖化相关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正常及糖尿病、妊娠期范围不同,受年龄、血液系统疾病、病史影响;糖化血清蛋白反映过去2-3周平均血糖,正常范围明确,受年龄、肝肾功能、病史影响)、胰岛素相关检查(空腹胰岛素反映胰岛β细胞基础分泌功能,正常范围因方法而异,受年龄、生活方式、胰腺疾病影响;餐后胰岛素释放试验了解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反应能力,受年龄、生活方式、胃肠道手术史影响)、其他相关检查(C肽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年龄、肝肾功能、胰腺疾病影响;尿糖测定可作为糖尿病筛查和监测辅助手段,正常阴性,受年龄、生活方式、肾脏疾病影响)。
意义: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出的血糖值,它反映的是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是诊断糖尿病的常用指标之一。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若空腹血糖≥7.0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可考虑糖尿病。对于妊娠期女性,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为3.1-5.1mmol/L,高于5.1mmol/L但低于7.0mmol/L需进一步排查妊娠期糖尿病。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的空腹血糖可能会有一定波动,部分老年人空腹血糖稍高于正常范围但无糖尿病症状时需谨慎判断。生活方式上,前一日进食过多高糖食物、熬夜等可能影响空腹血糖结果。病史方面,有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肝脏对血糖的调节功能异常,可能会出现空腹血糖异常。
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意义: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采血测得的血糖值,主要反映进餐后机体的糖代谢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糖耐量异常。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若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糖耐量减低,≥11.1mmol/L结合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对于妊娠期女性,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一般≤8.5mmol/L,若超过该值需考虑妊娠期糖尿病。
影响因素:年龄上,不同年龄段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的代谢能力不同,年轻人相对代谢较好,餐后2小时血糖更容易维持在正常范围。生活方式中,餐后运动量、进食的食物种类(如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比高蛋白食物更易引起餐后血糖升高)都会影响餐后2小时血糖结果。病史方面,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餐后2小时血糖。
糖化相关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意义: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它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常参考值一般为4%-6%。对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一般建议小于7%,若能控制在更接近正常范围(如小于6.5%),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妊娠期女性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一般要求控制在小于5.5%,以保障母婴健康。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由于红细胞更新较快,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一般也遵循上述正常范围。生活方式中,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基于红细胞来测定的。病史方面,有血红蛋白病的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可能不准确,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血糖情况。
糖化血清蛋白:
意义: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清中的白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的,它反映的是过去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适用于短期血糖监测,比如糖尿病患者调整治疗方案后的血糖监测评估等。正常参考值为1.6-2.6mmol/L。
影响因素:年龄上,不同年龄段血清蛋白的代谢速度有差异,可能对糖化血清蛋白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生活方式中,肝肾功能异常会影响血清蛋白的代谢和清除,进而影响糖化血清蛋白的检测结果。病史方面,有肝脏疾病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的患者,糖化血清蛋白可能会偏低,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
胰岛素相关检查
空腹胰岛素测定:
意义:空腹胰岛素是在空腹状态下测定的胰岛素水平,可反映胰岛β细胞的基础分泌功能。正常参考值因检测方法不同有所差异,一般空腹胰岛素水平在5-20mU/L左右。对于糖尿病患者,若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可能提示1型糖尿病或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若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常见于2型糖尿病早期等情况。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的胰岛功能尚在发育中,空腹胰岛素水平与成人不同。生活方式中,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可能导致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病史方面,有胰腺疾病的患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等,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空腹胰岛素测定结果。
餐后胰岛素释放试验:
意义:餐后胰岛素释放试验是让受检者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分别在不同时间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以了解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能力。通过该试验可以判断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有助于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等。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且胰岛素水平可能高于正常,但高峰后下降缓慢;1型糖尿病患者则几乎无胰岛素分泌高峰。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进行餐后胰岛素释放试验时,其胰岛功能的反应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考虑儿童的生理发育情况。生活方式中,进食的葡萄糖量、进食速度等都会影响餐后胰岛素的释放,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病史方面,有胃肠道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餐后胰岛素的释放和测定结果。
其他相关检查
C肽测定:
意义:C肽是胰岛β细胞的分泌产物,它与胰岛素以等分子数分泌入血,可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且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对于鉴别糖尿病的类型有重要意义。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C肽水平常明显降低,而2型糖尿病患者C肽水平可正常或偏高。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的C肽分泌情况与成人不同,需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来判断。生活方式中,肝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C肽的代谢和清除,从而影响C肽测定结果。病史方面,有胰腺疾病的患者,如胰岛细胞瘤等,会影响C肽的分泌,导致C肽测定结果异常。
尿糖测定:
意义:尿糖是指尿中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正常人尿糖很少,一般方法测不出来,所以正常人尿糖应该是阴性,或者说尿中应该没有糖。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一般为8.9-10.0mmol/L)时,尿糖才会阳性。尿糖阳性只是提示血糖值已经超过肾糖阈,但不能单纯依据尿糖阳性来诊断糖尿病,因为一些肾性糖尿患者,血糖正常但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功能障碍,也会出现尿糖阳性。不过尿糖测定可以作为糖尿病筛查和监测的一种辅助手段,比如在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中,会检测尿糖情况。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的肾脏功能与成人不同,肾糖阈可能有所差异。生活方式中,大量饮水可能会稀释尿液中的糖浓度,导致尿糖测定结果假阴性。病史方面,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如肾小球肾炎等,会影响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影响尿糖测定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