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是血液中脂质代谢紊乱致脂质堆积的代谢病,相关指标如总胆固醇等异常有不同意义,对心血管等多器官有影响,通过血液生化检查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防治;高血糖是葡萄糖水平异常升高的代谢病,相关指标如空腹血糖等异常有不同意义,对机体有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影响,通过特定诊断标准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防治。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异常升高,通常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使得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出现障碍所致。
相关指标及意义
高血脂相关指标
总胆固醇(TC):正常范围一般是<5.2mmol/L,边缘升高范围是5.2-6.19mmol/L,升高则提示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减退,总胆固醇正常范围可能相对宽松,但仍需关注是否升高,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会使总胆固醇升高风险增加,有家族高脂血症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高血脂。
甘油三酯(TG):正常范围通常是<1.7mmol/L,超过2.26mmol/L则为升高,甘油三酯升高与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女性在绝经后甘油三酯升高的风险可能增加,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往往伴随甘油三酯代谢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正常范围一般<3.37mmol/L,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年龄性别中,儿童青少年的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男性在中年后,LDL-C升高风险增加,长期高盐、高脂饮食会促进LDL-C升高,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者LDL-C往往显著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被称为“好胆固醇”,正常范围男性>1.04mmol/L,女性>1.29mmol/L,它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年龄方面,老年人HDL-C水平相对较低,女性在绝经前HDL-C水平一般高于同年龄男性,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HDL-C水平,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可能出现HDL-C异常降低。
高血糖相关指标
空腹血糖(FBG):正常范围是3.9-6.1mmol/L,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7.0mmol/L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不同性别在不同年龄阶段空腹血糖正常范围基本一致,但妊娠女性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更严格,一般<5.1mmol/L,生活方式中长期久坐、高热量饮食会使空腹血糖升高风险增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空腹血糖异常概率高于普通人群。
餐后2小时血糖(2hPG):正常范围<7.8mmol/L,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11.1mmol/L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女性在妊娠期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更为重要,年龄较大者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等原因,餐后血糖升高风险增加,有肥胖病史的人群餐后血糖往往更容易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是4%-6%,HbA1c升高提示近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不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HbA1c正常范围无明显差异,但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合并症等情况,HbA1c控制目标相对宽松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肾脏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监测需更频繁,因为肾脏疾病可能影响血糖代谢相关物质的排泄等。
对机体的影响
高血脂对机体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长期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管腔狭窄,进而影响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冠心病,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脑动脉粥样硬化会引发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不同年龄性别中,男性在中年后因高血脂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风险逐渐接近男性,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合并高血脂时,心血管损害会进一步加重。
其他器官:长期高血脂还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脂肪肝等;影响胰腺功能,间接影响血糖代谢等,对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就存在高血脂的人群,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增加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
高血糖对机体的影响
急性并发症:严重高血糖可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危及生命,这些急性并发症在任何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发生,但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相对较高,有感染等应激情况时,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高血糖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慢性并发症
微血管病变:可引起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引起肾脏病变,发展为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概率不同,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出现,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时可能加重肾脏病变等微血管损害。
大血管病变:与高血脂类似,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等,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风险更高,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进展更快。
神经系统病变: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出现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症状,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尿潴留、性功能障碍等,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相对较高,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神经系统病变的重要原因。
诊断方法
高血脂的诊断
一般需要进行血液生化检查,检测血脂相关指标,通常需要空腹12-14小时后抽血,根据两次或两次以上检测的血脂结果异常来诊断高血脂,对于有家族性高脂血症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早、更频繁地进行血脂检测。
高血糖的诊断
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有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且随机血糖≥11.1mmol/L;②空腹血糖≥7.0mmol/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诊断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成年人有差异,同时要排除应激等因素导致的暂时性高血糖,妊娠女性有专门的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通过75gOGTT进行诊断。
防治原则
高血脂的防治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例如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饮食调整原则基本一致,但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弱,饮食需要更注重易消化吸收,同时要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合适体重。
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有益,儿童青少年通过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血脂,还利于生长发育,老年人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关节损伤等。
药物治疗: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等情况选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性别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老年人可能对药物副作用更敏感,需要密切监测。
高血糖的防治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等,妊娠女性在饮食控制时要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个体化饮食安排。
运动:适当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儿童糖尿病患者运动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运动时间和强度要适合其生长发育阶段,老年人运动要选择平缓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药物使用要考虑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儿童糖尿病一般首选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在饮食和运动干预不佳时选用胰岛素治疗,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