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的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病因治疗(针对乙肝病毒相关肝衰竭用抗乙肝病毒药物,针对药物性肝衰竭停用可疑药物)、人工肝支持治疗(血浆置换、血液灌流,注意不同年龄调整参数)、肝移植(明确适应证,术后儿童需特殊管理)。
营养支持:提供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的饮食。碳水化合物可提供充足能量,减少蛋白质分解;低脂饮食可减轻肝脏代谢脂肪的负担;对于能进食的患者,根据其年龄、体重等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成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1-1.5g/kg,儿童需根据年龄适当调整,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肝细胞再生。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密切监测患者电解质(如钠、钾、氯等)、酸碱度(pH值)及血容量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补充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例如当患者出现低钠血症时,需根据血钠水平缓慢纠正;对于儿童患者,因其体液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更需精细调整水电解质补充量。
病因治疗
针对乙肝病毒相关肝衰竭:若患者乙肝病毒DNA阳性,可考虑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等,但需严格把握用药指征,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谨慎,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等因素合理用药。
针对药物性肝衰竭:立即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避免再次使用肝毒性药物,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不同,需特别关注儿童患者以往用药史及过敏情况等。
人工肝支持治疗
血浆置换:通过置换患者血浆,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胆红素及炎症介质等。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时需注意置换液量、速度等的调整,儿童患者因血容量较小,更要精确计算。
血液灌流:利用吸附剂吸附患者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对肝衰竭有一定治疗作用,在儿童肝衰竭治疗中需根据儿童体重等调整灌流参数。
肝移植
适应证:对于晚期肝衰竭患者,如符合肝移植适应证,应积极评估并进行肝移植手术。例如,成人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较高且药物治疗无效的肝衰竭患者可考虑肝移植;儿童肝衰竭患者若病情进展迅速,符合肝移植标准也应尽早考虑。
术后管理:肝移植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同年龄患者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和剂量调整不同,儿童患者要密切监测药物血药浓度及生长发育情况,同时需预防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