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是因溃疡致大量出血,病因与溃疡侵蚀血管、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生活方式及溃疡病史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及休克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可通过病史、症状、胃镜等诊断,治疗先保守治疗(补充血容量、用抑酸药),无效则手术,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其自身状况。
病因机制:主要是溃疡侵蚀胃十二指肠动脉或静脉引起出血。溃疡形成过程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及血管,当溃疡深度达到血管时,就可能引发出血。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使得黏膜更容易被胃酸侵蚀,进而增加血管受损出血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如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等因素可能影响出血后的表现及处理;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会加重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提高溃疡大出血发生几率;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溃疡复发或加重时易出现大出血。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表现。呕血多为鲜红色或咖啡色样物质,黑便呈柏油样。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耐受力差,出血后休克症状出现更迅速;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多,出血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被基础病掩盖。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在原有溃疡症状基础上突然出现明显出血表现。有溃疡病史者再发大出血时症状相对更具提示性。
诊断方法:可通过病史、症状、胃镜检查等明确诊断。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最直接的方法,能明确出血部位和溃疡情况;还可结合血常规检查,了解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判断出血程度;粪便隐血试验也有助于辅助判断是否有出血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比如儿童做胃镜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老年患者要考虑心肺功能等对检查的耐受情况。
治疗原则:首先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包括补充血容量、使用抑酸药物等。若保守治疗无效则考虑手术治疗。补充血容量是为了纠正休克状态,维持重要脏器灌注;抑酸药物能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面止血。对于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其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