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常见亚型,发病特点上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不吸烟人群中更常见,与女性生理特点、接触环境因素、家族遗传等有关;病理特征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多为周围型,癌细胞有分泌黏液功能;诊断通过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根据分期、身体状况等选择,早期首选手术,晚期有驱动基因阳性选靶向治疗,无靶点则综合治疗,老年患者需谨慎评估选择合适方式。
发病特点方面
年龄与性别:肺腺癌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不吸烟人群中更常见,尤其是女性非吸烟肺腺癌患者相对较多。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接触的环境因素等有关,比如女性可能更多地暴露于室内烹饪油烟等环境因素中,增加了患肺腺癌的风险。
生活方式:对于不吸烟的人群,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肺腺癌的发生。例如,长期生活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地区的人群,吸入过多的有害颗粒物等,会增加患肺腺癌的几率。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其患肺腺癌的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要高,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肺癌相关的致癌因素更为敏感。
病理特征方面
肺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常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多为周围型肺癌。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可以具有不同的形态,例如腺泡状结构、乳头状结构、细支气管肺泡癌样结构等。其癌细胞通常具有分泌黏液的功能,这也是与其他肺癌病理类型相区别的一个特征。
诊断与治疗方面
诊断: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等)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然后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来确诊。例如,胸部CT可以清晰地显示肺部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肺癌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早期肺腺癌如果没有手术禁忌证,通常首选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根据情况可能需要辅助化疗、靶向治疗等。对于晚期肺腺癌,如果存在驱动基因阳性(如EGFR基因突变、ALK融合基因阳性等),可以选择靶向治疗,靶向治疗相对副作用较小,能针对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如果没有靶向治疗靶点,则主要以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主来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肺腺癌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身体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充分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