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致的早期综合征,发病机制与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有关,有疼痛、肿胀等临床表现,靠临床检查和压力测量诊断,需紧急切开减压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当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时,会导致室内肌肉、神经的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常见的导致骨筋膜室压力增高的原因包括:肢体的创伤,如骨折后出血、软组织损伤等使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包扎过紧等外部因素使室内空间减小,从而导致室内压力升高。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为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是最早期的症状。对被动牵拉其肌肉时疼痛会明显加剧。
肿胀:受累骨筋膜室相应部位出现肿胀。
感觉异常:神经受累时,患者会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等异常感觉。
运动障碍:肌肉缺血导致肌力减退,严重时可出现肌肉瘫痪。
皮肤温度及色泽改变:早期受累区皮肤略红、温度增高,随着病情进展,皮肤会变为苍白、温度降低等。
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肢体的疼痛、肿胀、感觉、运动等情况来初步判断。
压力测量:使用专门的压力监测设备测量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通常前臂骨筋膜室内压力>65mmHg,小腿骨筋膜室内压力>30mmHg)时,高度怀疑骨筋膜室综合征。
治疗原则
紧急减压:一旦确诊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进行切开减压手术,这是治疗的关键。通过切开覆盖的筋膜等结构,解除室内高压,改善血液循环,避免肌肉、神经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折后相对更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因为儿童的骨骼韧性相对较好,骨折时周围软组织损伤可能相对隐匿,但骨筋膜室内压力变化可能较快。在护理儿童骨折患者时,要密切观察肢体的肿胀、疼痛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这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加,且病情变化可能更为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更高,在创伤后更要加强监测,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使得病情发展更为迅速和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