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是剧烈运动后因机械性损伤致血管内溶血的疾病,男性、青少年及青壮年易发病,运动后数小时现浓茶色等血红蛋白尿伴疼痛,实验室检尿常规等有相应表现,治疗一般是停运动休息,预防要调整运动方式、穿合适装备及针对性预防。
一、定义与概念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因反复机械性损伤导致的血管内溶血疾病,通常发生在剧烈运动后,如长跑、行军、竞走等。
二、发病机制
(一)机械性损伤因素
剧烈运动时,足部与地面反复撞击、肌肉对红细胞的挤压等机械力作用,使红细胞膜受损,进而发生溶血。例如长跑时,脚部不断与地面摩擦,脚部血管内红细胞受到机械应力影响,细胞膜结构被破坏。
(二)性别与年龄因素影响
男性相对更易发生,可能与男性在剧烈运动时肢体运动强度、频率等因素有关,男性通常参与剧烈运动的比例可能较高。青少年及青壮年因参与高强度运动的概率大,所以发病相对较多见。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运动后数小时内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同时可能伴有腰部、四肢等部位疼痛,一般在运动后1-3小时出现症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儿童在剧烈运动后出现尿液颜色改变时需警惕,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运动后的尿液情况及有无不适主诉。
女性患者:女性参与剧烈运动相对男性可能较少,但一旦参与高强度运动也可能发病,需注意与男性类似的症状表现,但要结合女性自身生理特点综合判断。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血红蛋白尿,隐血试验阳性,但镜下无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红细胞。
血常规:可发现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存在溶血情况。
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血管内溶血的发生。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停止剧烈运动,休息观察,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
特殊情况处理:若溶血严重,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如出现严重贫血等情况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相应处理,但一般以对症支持为主。
(二)预防措施
运动方式调整: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剧烈运动,运动前做好充分热身,运动过程中注意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和节奏。
穿着合适装备:选择合适的运动鞋等装备,减少脚部与地面撞击等机械损伤因素。
人群针对性预防:儿童参与运动时,家长要监督其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女性参与运动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运动计划,降低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