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原因包括嗜肝病毒感染、药物损伤、自身免疫异常、缺血等因素,治疗有一般支持、针对病因、人工肝支持及肝移植,儿童肝衰竭需谨慎评估病情,妊娠期肝衰竭要权衡母子安全,老年肝衰竭需充分评估脏器功能并加强监测护理。
一、肝衰竭的原因
1.病毒性因素: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嗜肝病毒感染是引发肝衰竭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全球约半数以上的肝衰竭由HBV感染所致,病毒持续复制可激活机体免疫反应,免疫细胞攻击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逐步进展为肝衰竭。
2.药物性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严重时导致肝衰竭。例如抗结核药异烟肼、抗肿瘤药甲氨蝶呤等,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破坏肝脏正常结构与功能。
3.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肝细胞,引发持续炎症损伤,若病情未获有效控制,可进展为肝衰竭,自身抗体产生及免疫细胞异常活化是其发病关键机制。
4.缺血性因素:如肝动脉血栓形成、心力衰竭导致肝淤血等情况,会使肝脏血液灌注不足,肝细胞因缺氧缺血发生坏死,从而引发肝衰竭,肝脏对缺血缺氧较为敏感,短时间缺血缺氧即可造成肝细胞损伤。
二、肝衰竭的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以减少肝脏负担,同时进行营养支持,保证热量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为机体提供充足营养物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2.病因治疗:针对病毒性肝衰竭,若由HBV引起,可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药物性肝衰竭需立即停用相关可疑药物;自身免疫性肝衰竭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3.人工肝支持治疗:利用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方法清除患者体内毒素、胆红素及炎症介质等,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适用于病情较重但尚未达肝移植指征的患者。
4.肝移植:终末期肝衰竭患者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为肝移植,通过将健康肝脏移植给患者,恢复肝脏正常结构与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但肝移植受供体来源、手术风险及术后免疫排斥等因素限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肝衰竭:儿童肝脏代偿能力差,病情进展快,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变化。
妊娠期肝衰竭:除关注自身病情外,需兼顾胎儿情况,治疗时要权衡母子安全,谨慎选择治疗措施,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肝衰竭: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充分评估各脏器功能,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加重其他脏器负担,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