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需停用可疑药物,进行一般支持治疗包括休息和饮食调节,根据病情使用药物辅助治疗,还要定期监测病情,不同人群在各环节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停用可疑药物
一旦怀疑药物性肝损伤,首先要立即停用导致肝损伤的可疑药物,这是关键的第一步。因为持续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会使肝损伤进一步加重,不同年龄、性别、有不同生活方式或病史的人群都需如此操作,比如有基础肝病的患者,继续使用可疑药物会让基础肝病与药物性肝损伤叠加,加重肝脏负担。
二、一般支持治疗
1.休息
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肝脏修复,无论何种人群都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对于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儿童则需要根据年龄保证相应时长,婴幼儿可能需要12-16小时左右的睡眠。休息可以减少身体的代谢负担,让肝脏能集中精力进行自我修复。
生活方式上要避免过度劳累,如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剧烈运动等。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休息,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使身体对劳累的耐受能力更差,休息不好会影响肝脏恢复。
2.饮食
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维生素C、E等抗氧化维生素可以保护肝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新鲜的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的良好来源。例如,每天可摄入200-300克的蔬菜和100-200克的水果。
根据不同人群调整饮食,儿童要保证营养全面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避免食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要易于消化,可适当增加粥类、软食等的摄入。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保证饮食在血糖可控制范围内。
三、药物辅助治疗
可根据肝损伤的具体情况使用一些辅助药物,如抗炎保肝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例如,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肝细胞。不同人群使用药物时需特别注意,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使用药物更要谨慎,应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孕妇使用药物需权衡对胎儿和自身肝脏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且能保护肝脏的药物;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人群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进一步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负担的药物。
四、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一般建议1-2周复查一次肝功能,通过监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肝脏损伤的恢复情况。不同人群监测频率可能根据病情有所调整,儿童可能因病情变化较快需更频繁监测;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病情变化相对隐匿,也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通过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