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因基础肝病评估,临床表现有基础肝病相关加重表现及肝性脑病表现;实验室检查示总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及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合成功能异常;需明确基础肝病病史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特殊人群诊断需考虑其特殊情况。
一、临床表现
1.基础肝病相关表现:有慢性肝病的基础,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有既往乙肝病史,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病情进展到肝衰竭阶段时,上述症状会加重,还可能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皮肤、巩膜黄染,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2.肝性脑病表现:根据肝性脑病的分级不同有相应表现,前驱期可表现为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昏迷前期会出现嗜睡、行为异常(如衣冠不整、随地便溺)、言语不清、书写障碍及定向力障碍;昏睡期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被唤醒;昏迷期患者神志完全丧失,不能被唤醒。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1.肝功能指标
总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通常大于171μmol/L,且每日上升≥17.1μmol/L。这是因为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障碍,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蓄积。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PTA≤40%是诊断慢性肝衰竭的重要指标之一。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肝衰竭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2.肝脏合成功能指标: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因为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减退,白蛋白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其降低提示肝脏储备功能严重受损。
三、病因及基础肝病评估
1.基础肝病病史:需明确患者是否有慢性肝炎病史(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等)、是否有长期酗酒史导致酒精性肝病、是否有自身免疫性肝病病史等。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史,可通过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定量等检查明确;酒精性肝病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一般每日饮酒量男性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等。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等检查可帮助了解肝脏的形态、大小及质地等情况。慢性肝衰竭患者肝脏可能出现体积缩小、质地不均匀等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并排除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等情况。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脏储备功能本身可能较年轻人差,在诊断慢性肝衰竭时需更谨慎地结合各项指标综合判断,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对肝脏功能评估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慢性肝衰竭相对较少见,但诊断时除遵循上述一般标准外,要考虑儿童慢性肝病的特殊病因,如某些先天性代谢性肝病等,并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对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范围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