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需绝对卧床休息、合理饮食与液体管理;病因治疗针对肝炎病毒、酒精、药物或毒物等采取相应措施;保肝抗炎及抗氧化治疗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人工肝支持治疗通过清除有害物质等为肝细胞再生等创造条件,早期及晚期早中期伴并发症者可考虑;肝移植用于晚期内科治疗无效者,术后需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液体管理:控制液体入量,根据患者的尿量、体重、电解质等情况调整,保持出入量平衡,避免腹水等并发症加重。
病因治疗
肝炎病毒相关:若为乙肝病毒相关慢性肝衰竭,需评估抗病毒治疗时机,如符合条件可考虑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等,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对于丙肝病毒相关慢性肝衰竭,可根据丙肝病毒基因型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酒精性因素:患者必须严格戒酒,酒精对肝脏的持续损伤会加重肝衰竭病情,戒酒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
药物或毒物因素:立即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加速毒物排出,如通过洗胃、导泻、血液净化等方法清除体内毒物。
保肝抗炎及抗氧化治疗
常用药物:可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其能保护肝细胞膜,稳定细胞膜结构及功能,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剂也可使用,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
人工肝支持治疗
治疗原理:人工肝通过不同的机制清除患者体内的有害物质,补充体内缺乏的物质,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适用情况:对于早期肝衰竭、晚期肝衰竭早中期且伴有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人工肝治疗,如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方法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
肝移植
适用人群:对于晚期肝衰竭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时,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来说,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重要脏器功能等。
术后注意事项:肝移植术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同时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等,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肝衰竭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在治疗时需更谨慎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人工肝治疗需根据儿童体重等调整治疗参数,肝移植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免疫抑制方案的特殊性。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肝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中要更注重多脏器功能的维护,药物选择需考虑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人工肝及肝移植的评估要更全面,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手术耐受性等情况。
女性患者:女性慢性肝衰竭患者在治疗中需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营养状态等的影响,在使用一些药物时要注意其可能对女性内分泌等方面的潜在影响,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对女性生殖系统等的影响也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