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血管收缩剂)、内镜治疗(内镜下套扎术、内镜下硬化剂注射)、介入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外科手术治疗(门体分流术);预后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否出血等有关;注意事项有生活方式方面饮食要细软易消化、保证休息,还有老年、儿童及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通过减少内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首次静脉曲张出血及再出血。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其可使静脉曲张出血风险降低约50%。
2.血管收缩剂:如特利加压素等,能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
(二)内镜治疗
1.内镜下套扎术(EVL):通过橡皮圈套扎曲张静脉,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目的。对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EVL是常用的紧急止血方法之一,首次治疗后再出血率约为20%-30%。
2.内镜下硬化剂注射(EIS):将硬化剂直接注射到曲张静脉内,引起血管内膜炎症、血栓形成,最终使静脉闭塞。但该方法术后可能出现溃疡、狭窄等并发症。
(三)介入治疗
1.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肝内建立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人工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适用于药物、内镜治疗无效的急性静脉曲张大出血及反复出血的患者。但术后可能出现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10%-40%。
(四)外科手术治疗
1.门体分流术:通过手术建立门体静脉之间的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较高,一般适用于肝功能较好、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二、疾病预后及注意事项
(一)预后情况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否发生出血等。Child-PughA级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而发生过出血的患者再出血风险及死亡率均较高。
(二)注意事项
1.生活方式
饮食:避免进食坚硬、粗糙的食物,如坚果、油炸食品等,以防划破曲张静脉引起出血。建议进食细软、易消化的食物。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减轻肝脏负担。
2.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儿童患者:儿童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有关。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药物保守治疗等,且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若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例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注意对心脑血管的影响,必要时需与相关科室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