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性肝硬化会引发皮肤与巩膜黄染、瘙痒、乏力、黄疸相关表现(尿色改变、粪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等症状,不同症状有其相应发生机制,且不同人群因病史、生活方式等差异在症状表现上有一定特点,如长期饮酒、有基础肝病病史、长期接触肝毒性物质、有门静脉高压基础病因等人群相关症状更易出现,生活方式如饮酒、高脂饮食、过度劳累、大量出汗饮水不足、长期熬夜、过度运动等也会影响症状表现。
一、皮肤与巩膜黄染
发生机制:胆汁性肝硬化时,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和巩膜黄染。
人群差异:不同年龄、性别的胆汁性肝硬化病人均可出现,一般来说,病情进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此症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导致的胆汁性肝硬化病人,其饮酒史是重要病史,会加速胆红素代谢异常相关病理过程。
二、瘙痒
发生机制:血中胆盐含量增高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可引起瘙痒。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性别均可发生,有基础肝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比如本身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病人,肝炎相关病理损伤易引发胆汁排泄障碍进而导致瘙痒。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影响胆汁排泄,加重瘙痒症状。
三、乏力
发生机制:可能与肝功能减退,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等有关。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性别都可能出现,有基础肝病病史者更明显,如既往有自身免疫性肝病病史的病人,自身免疫反应持续损伤肝脏,导致肝功能持续异常,更容易出现乏力。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会加重身体能量消耗,使乏力症状加重。
四、黄疸相关表现
尿色改变
发生机制:血清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经尿液排出增加,导致尿色加深,呈浓茶色。
人群差异:各人群均可出现,有胆道疾病基础病史的病人,如既往有胆管结石病史,更易因胆道梗阻影响胆汁排泄引发尿色改变。生活方式上,大量出汗而饮水不足时,尿液浓缩,会使尿色加深的表现更明显。
粪便颜色变浅
发生机制:胆汁排泄受阻,进入肠道的胆汁减少,导致粪便中胆色素减少,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性别均可出现,有肝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由于遗传易感性,相对更易出现粪便颜色改变,生活方式中,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间接影响粪便颜色变化。
五、肝脏肿大
发生机制:早期肝脏代偿性增大以试图维持正常功能。
人群差异: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有长期接触肝毒性物质病史的人群,如长期接触四氯化碳等,更易损伤肝脏导致肝脏代偿性肿大,生活方式中,长期熬夜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可能加重肝脏肿大相关病理过程。
六、脾脏肿大
发生机制:门静脉高压,脾静脉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肿大。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性别均可出现,有门静脉高压相关基础病因的人群,如既往有血吸虫病病史,更易引发脾脏肿大,生活方式上,过度运动可能加重血液循环负担,对脾脏肿大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