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肝功能异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孕期代谢变化和激素水平变化;病理性因素有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急性脂肪肝及其他疾病;孕妇出现肝功能异常要保持良好心态、注意休息、均衡饮食,定期产检,严重时依情况进一步检查评估及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健康。
孕期代谢变化:孕期孕妇的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新陈代谢加快,肝脏负担加重。例如,孕期母体需要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的代谢等多方面支持,肝脏参与了众多物质的合成、分解等代谢过程,这可能导致肝功能出现一些轻度的异常改变。一般这种情况在分娩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激素水平变化: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如雌激素、孕激素等水平显著升高。这些激素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和胆汁的排泄等。有研究表明,雌激素可使肝脏对某些物质的代谢能力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引起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病理性因素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在体内复制,会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乙肝病毒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等,从而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等。
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感染丙肝病毒后,同样会引发肝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变化。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主要是由于胆汁酸在肝脏内代谢异常,胆汁酸淤积在肝脏及血液中。胆汁酸的毒性作用会损害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异常,同时孕妇会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孕期激素水平、遗传等因素有关。
妊娠急性脂肪肝: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孕期肝脏疾病,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尤其是孕32-40周)。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脂肪酸代谢紊乱等有关。肝细胞内会出现脂肪沉积,严重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导致肝功能急剧恶化,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表现,对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威胁较大。
其他疾病:孕妇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累及肝脏,导致肝功能异常。另外,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功能,进而引起肝功能异常。
特殊人群(孕妇)的温馨提示
孕妇若出现肝功能异常,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但要注意避免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糖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产检,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如果肝功能异常较为严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但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等措施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