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症状特点)、体格检查(腰部活动度、压痛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分非手术(休息物理治疗、药物、康复锻炼)和手术(选适应证、定方式及注意特殊人群),非手术针对不同年龄调整,手术考虑特殊人群状况及术后康复。
一、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1.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20-50岁人群,性别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发病风险。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更易患病。有腰部外伤史、腰部慢性劳损病史者需重点关注。
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下腰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酸痛或刺痛,一般无下肢放射性疼痛,但可有臀部疼痛。疼痛可在久坐、久站、弯腰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2.体格检查
腰部活动度检查:患者腰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度可能受限,不同活动受限情况可辅助判断病变部位及程度。
压痛检查:在椎间盘相应节段的棘突间或椎旁有压痛,部分患者可伴有叩击痛。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情况,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表现提示椎间盘可能有退变,但特异性不高。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的形态、是否有突出、椎管狭窄等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导致腰痛的疾病,如腰椎肿瘤、结核等。
MRI检查: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较敏感的方法,可直接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改变,如T2加权像上椎间盘信号降低提示椎间盘退变,还能发现椎间盘内的裂隙等病变。
二、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物理治疗
休息: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避免腰部过度活动,减轻椎间盘压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休息方式略有不同,如儿童应避免过度劳累性活动,成年人则需根据工作生活情况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超短波等电疗方法能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反应。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此类药物,除非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认为利大于弊。
康复锻炼: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锻炼,如核心肌群训练,包括仰卧位屈膝抬臀、平板支撑等动作,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稳定腰椎,减轻椎间盘压力。不同年龄人群的康复锻炼强度和方式需调整,儿童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度锻炼,避免运动损伤。
2.手术治疗
适应证选择: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如椎间盘内减压术等,通过手术改善椎间盘内环境,减轻疼痛。
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椎间盘退变程度、是否存在其他病理改变等。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术后也需根据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康复护理,儿童术后康复需在专业儿童康复团队指导下进行,以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