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可致肝细胞直接损伤、影响肝功能指标,严重时进展为重型肝炎,有慢性化倾向,还会对全身多系统产生影响,对儿童、老年人、有基础肝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有特殊危害。
影响肝功能指标:会使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酶类水平升高,同时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黄疸等表现,反映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受到明显影响。
进展为重型肝炎
严重病例的不良转归:部分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为重型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急剧恶化,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还可能伴有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例如某些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等引起的严重药物性肝损伤,重型肝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这是因为药物对肝脏的损伤超出了肝脏自身的代偿能力,导致肝脏功能全面衰竭。
慢性化倾向
演变为慢性肝病:有些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会逐渐发展为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长期的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会刺激肝脏纤维组织增生,若损伤持续存在,纤维组织不断沉积,就会导致肝纤维化,进而进展为肝硬化。例如长期服用某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引发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门静脉高压、腹水等一系列并发症。
对全身多系统的影响
消化系统症状:药物性肝损伤会引起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异常影响了消化液的分泌和代谢物质的处理,进而干扰了正常的消化过程。患者会出现进食减少,营养摄入不足,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
对代谢系统的干扰:肝脏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药物性肝损伤会干扰糖代谢、脂代谢等。例如影响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导致血糖波动;影响脂肪的代谢和转运,使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肝脏是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药物性肝损伤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使机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同时也可能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的异常,进一步加重肝脏及其他器官的损伤。
对特殊人群的特殊危害
儿童:儿童的肝脏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解毒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且一旦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例如儿童使用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时,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及全身症状,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的肝脏功能逐渐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同时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增加,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更高。而且老年人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恢复相对困难,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如重型肝炎等,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有基础肝病患者:本身患有肝炎、肝硬化等基础肝病的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和代偿能力较差,使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后,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可能加速基础肝病的进展,如使肝硬化患者的病情恶化,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加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