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可由药物相关因素、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因素、缺血性因素引发。药物相关因素包括肝毒性药物及草药或膳食补充剂;感染因素有病毒性肝炎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主要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缺血性因素涉及低灌注和肝血管病变,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各因素下发病风险不同。
草药或膳食补充剂:部分草药和膳食补充剂也可能引起急性肝衰竭。比如某些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草药,这类物质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等病变。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草药或膳食补充剂的频率和种类不同,长期大量服用未经科学认证的草药或膳食补充剂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使用这类产品时,肝脏的代偿能力下降,更易引发急性肝衰竭。
感染因素
病毒性肝炎:多种病毒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较为常见。例如,HEV感染在一些地区可导致较高比例的急性肝衰竭发生,尤其是孕妇感染HEV后,病情往往更为严重,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对病毒性肝炎的易感性有所差异,儿童感染某些病毒后可能症状相对隐匿,但病情进展可能较快;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较高。有过病毒性肝炎感染史或接触史的人群,再次感染时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可能增加。
其他病原体感染:细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例如,败血症导致的脓毒症可引起肝脏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等,进而损伤肝细胞。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卫生条件较差、接触病原体机会多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感染后更易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自身免疫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等病变,严重时可引发急性肝衰竭。这种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有所差异,女性相对更易患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在疾病活动期,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加重肝脏损伤的因素,如过度劳累、感染等,否则可能加速病情进展至急性肝衰竭。
缺血性因素
低灌注:各种原因导致的全身血液循环障碍,使肝脏灌注不足,如休克、心力衰竭等情况。休克时,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肝脏的血液供应不足,肝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损伤。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休克等循环障碍的耐受能力不同,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低灌注后更易迅速出现肝脏损伤;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血管弹性等存在一定问题,发生低灌注引发急性肝衰竭的风险较高。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导致肝脏低灌注的风险增加。
肝血管病变:肝静脉血栓形成、肝动脉血栓形成等肝血管病变可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导致肝细胞缺血坏死。例如,肝静脉血栓形成会使肝脏回流受阻,引起肝脏淤血、坏死。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易发生高凝状态的人群,发生肝血管病变的风险较高;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也可能因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肝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引发急性肝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