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肝衰竭是起病较急、发病2周以上至6个月内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综合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等,临床表现有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支持、病因及对症支持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处理要求。
一、定义
亚急性肝衰竭是一种急性肝功能衰竭综合征,起病较急,发病时间通常在2周以上至6个月内。它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大量坏死或肝功能显著异常,导致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较为高发,病毒感染后可导致肝细胞受损,若病情进展,可能引发亚急性肝衰竭。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相关病毒,儿童感染后若治疗不及时也有发展为亚急性肝衰竭的风险,性别差异在病毒性肝炎导致亚急性肝衰竭上无明显特异性,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经常接触血液制品、有不洁注射史等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2.药物: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等。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损伤肝细胞。不同年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不同,儿童对药物肝毒性更敏感,用药时需格外谨慎;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使用肝毒性药物更易诱发亚急性肝衰竭。
3.中毒:如蘑菇中毒、四氯化碳中毒等。误食有毒蘑菇后,其含有的毒素可迅速损伤肝细胞,导致肝功能急剧恶化。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接触中毒物质的风险不同,如从事化工行业的人群接触四氯化碳等有毒物质的概率较高。
三、临床表现
1.黄疸:患者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且黄疸进行性加重。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不同年龄患者黄疸表现可能因基础情况不同有所差异,儿童黄疸可能发展较快,需密切监测。
2.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因为肝细胞受损影响了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有基础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情况可能更严重,需特别关注。
3.肝性脑病:早期可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这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代谢紊乱,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清除,进入脑部引起神经功能紊乱。不同年龄人群肝性脑病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出现嗜睡、烦躁等表现,需及时识别和处理。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通常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不同年龄患者肝功能指标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需参考儿童正常范围标准。
病原学检查: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等,以明确是否由病毒性肝炎引起。对于有病毒性肝炎接触史或高危因素的患者,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等变化,帮助排除其他肝脏病变。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操作和观察要点有所不同,儿童检查时需注意安抚和配合。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肝功能等指标。不同年龄患者的护理要求不同,儿童需注重心理安抚和基础生活护理。
2.病因治疗:如针对病毒性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等。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特异性治疗措施,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病因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
3.对症支持治疗: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补充凝血因子等;降低颅内压,防治肝性脑病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在对症支持治疗时需调整治疗方案以适应其生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