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需早期识别评估,有慢性肝病基础及诱发因素者要关注,通过实验室检查看病情。一般支持治疗包括卧床、合理饮食、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针对病因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损伤有不同处理。对症治疗涵盖降胆红素、改善凝血、防治肝性脑病等。符合指征可人工肝支持,晚期可肝移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治疗需综合考量各方情况。
一、早期识别与评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需关注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慢性肝病基础(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近期是否有诱发因素(如感染、饮酒、服用肝损害药物等)。通过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指标(如胆红素、转氨酶、白蛋白等)、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例如,胆红素进行性升高、INR明显延长提示病情较重。
二、一般支持治疗
1.休息与饮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饮食上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的饮食,保证热量供应,对于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
2.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补充,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需求,对于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尤为重要。
3.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时纠正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因为内环境紊乱可能进一步加重肝衰竭病情。
三、针对病因治疗
1.病毒性肝炎相关:如果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若符合抗病毒指征可考虑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但需谨慎评估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对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可根据病毒基因型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直接抗病毒药物,但同样要关注药物与肝衰竭病情的相互作用。
2.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立即停用可疑肝损害药物,根据药物种类及肝损伤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四、对症治疗
1.降胆红素治疗:可使用腺苷蛋氨酸等药物促进胆红素代谢,但需在正规医疗监测下使用。
2.改善凝血功能:补充凝血因子等,如新鲜冰冻血浆等,但要注意输注风险。
3.肝性脑病防治:限制蛋白质摄入,使用乳果糖等药物降低肠道内pH值,减少氨的吸收,对于有脑水肿倾向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
五、人工肝支持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符合指征的患者,可考虑人工肝治疗,如血浆置换等,通过清除体内毒素、补充生物活性物质等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条件,但人工肝治疗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肝移植评估与准备
对于晚期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是可能的治愈手段,需尽早进行肝移植评估,包括患者全身状况、是否存在严重并发症等,一旦符合肝移植指征,需积极进行供体匹配等移植前准备工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加急性肝衰竭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更加谨慎处理。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或对儿童有特殊禁忌的药物,营养支持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进行个体化调整,密切监测儿童的各项生命体征及肝功能等指标变化,因为儿童的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2.老年患者:老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药物选择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心功能等,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病情进展可能较迅速,要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慢加急性肝衰竭处理极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时要权衡母婴双方的情况,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宫内情况,在终止妊娠等决策上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肝脏功能及妊娠周数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