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的诊断需综合基础肝病背景、急性加重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依据我国《慢性肝衰竭诊疗指南(2020年版)》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有慢性肝病基础等但未达中晚期标准,中期出现相应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及严重指标异常。
一、临床诊断依据
(一)基础肝病背景
1.有慢性肝病基础,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相关病史。对于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慢性肝病的常见病因有所差异,例如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是导致慢性肝衰竭较为常见的病因,尤其在中青年人群中;而酒精性肝病在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人群中相对多见。有长期饮酒史的男性,需高度关注是否因酒精性肝病基础引发慢性肝衰竭。
2.存在慢性肝病相关临床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以及可能的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等。
(二)急性加重的诱因
1.常见诱因包括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手术、过度劳累、大量饮酒等。不同年龄人群诱因有所不同,儿童慢性肝衰竭的诱因可能与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相关的急性加重因素有关,而老年人群可能因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感染等诱因更为常见。例如老年慢性肝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等,从而诱发慢性肝衰竭。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对症状的耐受和表现程度有所差异,儿童慢性肝衰竭可能在生长发育方面出现异常表现,如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退,症状更为复杂,可能同时合并心、肺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标准
(一)肝功能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反映肝细胞损伤及胆红素代谢情况,慢性肝衰竭时总胆红素明显升高。
2.凝血功能指标:INR和PTA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关键指标,INR升高、PTA降低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严重受损。
3.白蛋白:慢性肝衰竭患者多有白蛋白降低,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减退。
(二)病原学检查
1.对于考虑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慢性肝衰竭,需进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相应病毒感染及复制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质地等情况,慢性肝衰竭患者可能出现肝脏体积缩小等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基础肝病不同而有差异,儿童肝脏相对柔软,影像学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三、分期标准(以我国《慢性肝衰竭诊疗指南(2020年版)》为例)
(一)早期
1.符合慢性肝衰竭的基本条件,如存在慢性肝病基础、有急性加重诱因、有相应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异常,但未达到中晚期的诊断标准。具体表现为PTA≤40%且<50%,总胆红素≥7倍正常值上限且<10倍正常值上限,无腹水或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二)中期
1.出现以下情况之一:PTA≤30%且<40%,总胆红素≥10倍正常值上限且<15倍正常值上限,出现腹水或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三)晚期
1.有难治性并发症,如难治性腹水、上消化道大出血且合并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PTA≤20%,总胆红素≥15倍正常值上限。
慢性肝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基础肝病背景、急性加重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严格按照相关诊疗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