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腰肌劳损可通过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关注特殊人群要点来进行:症状表现上,典型疼痛为腰部两侧肌肉区域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钝痛、酸痛,久坐等后加重,范围局限在腰部两侧竖脊肌区域,部分患者伴有腰部僵硬感和活动受限;体征检查方面,触诊可发现腰部两侧肌肉紧张、痉挛,有压痛点,活动度检查可见活动受限,特殊试验如直腿抬高试验和股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阴性;影像学检查中,X线片通常无明显异常但可排除其他骨骼疾病,MRI可显示腰部肌肉信号异常但非诊断必需;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孕妇疼痛多位于腰部下方,运动员可能伴有运动功能下降。
一、症状表现判断法
1.疼痛特点:腰肌劳损的典型疼痛为腰部两侧肌肉区域出现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钝痛、酸痛,疼痛程度通常中等,在久坐、久站、弯腰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后加重,休息或改变体位后可能减轻。例如,办公室职员连续工作2~3小时后,腰部两侧出现酸胀感,活动腰部或躺下休息后症状缓解,提示可能存在腰肌劳损。研究显示,约70%的腰肌劳损患者以这种疼痛模式为主诉。
2.疼痛范围:疼痛范围较局限,主要集中在腰部两侧的竖脊肌区域,一般不会向下肢放射。若疼痛放射至臀部、大腿甚至小腿,需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他疾病。临床观察发现,腰肌劳损患者的疼痛区域直径多在5~10厘米范围内。
3.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腰部僵硬感,尤其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明显,活动后逐渐减轻。此外,可能因疼痛导致腰部活动受限,如前屈、后伸、侧弯等动作幅度减小。一项针对500例腰肌劳损患者的调查显示,65%的患者存在晨起僵硬症状。
二、体征检查判断法
1.触诊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腰部两侧肌肉紧张、痉挛,局部可能有压痛点,压痛点通常位于竖脊肌中段或下段,按压时疼痛加剧,但无下肢放射痛。触诊时需注意区分肌肉压痛与关节压痛,腰肌劳损的压痛主要在肌肉层面。
2.活动度检查:让患者进行腰部前屈、后伸、侧弯等动作,观察活动范围是否正常。腰肌劳损患者可能因疼痛而出现活动受限,前屈角度可能小于60°(正常前屈角度约为90°),后伸角度可能小于20°(正常后伸角度约为30°)。
3.特殊试验: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即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并缓慢抬高,若抬高至70°~90°时无下肢放射痛,可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神经根受压。而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即患者仰卧位,髋关节和膝关节伸直,将下肢抬高至髋关节屈曲90°时无大腿前侧疼痛,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三、影像学检查辅助判断
1.X线检查:X线片通常无明显异常表现,但可排除腰椎骨折、骨质增生、腰椎滑脱等其他骨骼疾病。对于长期腰肌劳损患者,可能观察到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或轻度侧弯,这是由于腰部肌肉长期紧张导致脊柱力学改变所致。
2.MRI检查: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腰部肌肉的情况。腰肌劳损患者的MRI图像可能显示腰部肌肉信号异常,如T2加权像上肌肉信号增高,提示肌肉水肿或炎症。但MRI检查并非诊断腰肌劳损的必需手段,仅在症状不典型或怀疑其他疾病时使用。
四、特殊人群的判断要点
1.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肌肉萎缩、骨质疏忪,腰肌劳损的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程度可能较轻,但易因轻微外伤或劳累诱发。此外,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腰椎退行性变,需仔细鉴别。建议老年人出现腰部不适时,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2.孕妇:孕妇在孕期因体重增加、重心前移,腰部负担加重,易发生腰肌劳损。孕妇的腰肌劳损疼痛多位于腰部下方,可能与胎儿压迫有关。由于孕期用药受限,建议孕妇通过热敷、按摩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同时注意保持正确姿势。
3.运动员:运动员因长期高强度训练,腰部肌肉反复损伤,易发展为慢性腰肌劳损。运动员的腰肌劳损可能伴有运动功能下降,如核心力量减弱、运动耐力降低等。对于运动员,需结合运动史和专项检查进行诊断,治疗时需考虑运动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