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严格卧床休息、保证营养摄入、维持内环境稳定)、病因治疗(乙肝病毒相关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丙肝病毒相关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药物性肝损伤停用可疑药物)、肝衰竭相关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包括血浆置换、血液滤过,晚期用肝移植)、并发症防治(肝性脑病减少肠道产氨、降低血氨,感染根据不同部位选敏感抗生素,出血补充凝血因子、用止血药物),还有儿童和老年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
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热量摄入,一般每日热量供应在2000-2500千卡左右,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适量补充蛋白质,对于有肝性脑病倾向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营养供给,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维持正氮平衡。
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时纠正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情况,例如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合理补充碱性药物等,确保机体内环境稳定,为肝脏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病因治疗
肝炎病毒相关治疗:如果是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若HBV-DNA阳性,可考虑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如恩替卡韦等,但需严格把握用药时机和监测;对于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可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清除病毒,从病因上控制病情进展。
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治疗:立即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根据药物性质采取相应的清除措施,如洗胃、导泻等(根据具体药物情况),避免继续接触肝损伤因素,为肝脏自身修复提供条件。
肝衰竭相关治疗
人工肝支持治疗:
血浆置换:通过置换患者血浆,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炎症介质等,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能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一般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治疗频率和疗程。
血液滤过:利用滤过原理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伴有肾功能不全或高炎症状态的肝衰竭患者有一定益处。
肝移植:对于晚期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当患者病情进展至终末期,经评估符合肝移植指征时,应积极进行肝移植手术,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肝源获取等是面临的实际问题。
并发症防治
肝性脑病:
减少肠道产氨:可使用乳果糖口服,每日3-4次,每次15-30ml,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口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抑制产氨菌生长。
降低血氨:可使用精氨酸等药物降低血氨,但需根据患者肝功能、电解质等情况调整,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昏迷患者需暂禁食蛋白质。
感染防治:
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有感染迹象者,根据痰培养等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但需注意抗生素对肝脏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大的药物。
腹腔感染:若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腹腔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
出血防治:
补充凝血因子: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补充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
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1等,对于有消化道出血倾向者,可使用奥曲肽等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加急性肝衰竭较为少见,但病情进展往往更快。在治疗时,营养支持需更加注重个体化,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精确计算热量和营养物质供给。人工肝支持治疗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参数。在药物使用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脏有潜在损伤的药物,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
老年患者:老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一般支持治疗中,营养支持要兼顾基础疾病情况,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比例需综合考虑血糖等情况。病因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乙肝抗病毒药物与治疗基础疾病药物的相互影响。并发症防治时要更加严密监测各项指标,因为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差,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后果更严重,需及时发现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