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因铁缺乏引发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全球常见,尤其影响育龄期女性、婴幼儿及老年人。其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及特殊人群需求增加;典型症状有乏力、头晕等,诊断依赖血常规、铁代谢指标及骨髓铁染色;治疗需病因治疗结合补铁,口服铁剂为首选,严重贫血等可用静脉铁剂,特殊人群需个体化治疗;预防需饮食调整、定期筛查及特殊人群关怀;长期贫血可致心脏、免疫及认知功能并发症,防治需个体化方案,重点在于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患者应遵医嘱复查。
一、缺铁性贫血的定义与本质
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储备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的红细胞生成障碍性疾病,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范畴。其核心病理机制为铁元素缺乏引发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红细胞体积缩小、携氧能力下降。该病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尤其影响育龄期女性、婴幼儿及老年人。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分析
1.铁摄入不足:长期素食、饮食结构单一或偏食人群易发生。婴幼儿辅食添加延迟、青少年生长发育高峰期铁需求增加但未及时补充,均为常见诱因。
2.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胃切除术后)、慢性腹泻或长期服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可显著降低铁吸收效率。
3.铁丢失过多:女性月经量过多(≥80ml/周期)、消化道慢性失血(如胃溃疡、肠道息肉)、泌尿系统出血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均可导致铁持续丢失。
4.特殊人群风险:孕妇因胎儿发育需求铁量增加,若未及时补充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因铁储备不足,出生后6个月内风险较高。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典型症状:早期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活动耐量下降;儿童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认知功能受损;长期贫血可致指甲变薄、反甲(匙状甲)、舌炎及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Hb)男性<120g/L、女性<110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
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SF)<15μg/L为铁储备耗竭标志,转铁蛋白饱和度(TS)<15%提示铁利用障碍。
骨髓铁染色:骨髓可染铁消失为确诊金标准,但临床较少应用。
四、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病因治疗:针对失血病因(如消化道溃疡、月经过多)进行干预,纠正原发病是关键。
2.补铁治疗:
口服铁剂:首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餐后服用可减少胃肠道刺激。
静脉铁剂:适用于严重贫血(Hb<70g/L)、口服不耐受或吸收障碍者,需严格监测过敏反应。
3.特殊人群治疗:孕妇需补充元素铁60~120mg/d;婴幼儿优先通过强化铁配方奶或辅食补充;老年患者需排查消化道肿瘤等潜在病因。
五、预防与长期管理策略
1.饮食调整:增加红肉、动物肝脏、豆类及绿叶蔬菜摄入;婴幼儿及时添加含铁米粉及肉类辅食;孕妇每日补充铁剂30~60mg。
2.定期筛查:育龄期女性、婴幼儿及老年人应每年检测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慢性疾病患者需每3~6个月监测。
3.特殊人群关怀:
素食者需通过强化食品或补充剂保证铁摄入,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
消化道手术患者术后需长期监测铁储备,必要时终身补铁。
血液透析患者优先选择静脉补铁,避免口服铁剂加重钙磷代谢紊乱。
六、并发症与风险提示
1.心脏并发症:长期贫血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需及时纠正贫血以降低风险。
2.免疫功能下降:缺铁性贫血患者易发生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及疫苗接种。
3.认知功能损害:儿童期缺铁性贫血可影响大脑发育,导致不可逆的认知障碍,需早期干预。
缺铁性贫血的防治需结合病因、年龄及生活方式制定个体化方案,重点在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规范补铁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