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的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如卧床休息、合理饮食、监测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病因治疗,针对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采取相应治疗;保肝抗炎及抗氧化治疗;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补充凝血因子、应用维生素K;防治肝性脑病,减少肠道氨产生吸收、降氨治疗;处理腹水等并发症,限制钠水摄入、穿刺放腹水、抗感染等;还有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的注意事项。
一、一般支持治疗
1.休息与饮食: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保证热量供应,对于有肝性脑病倾向者,应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这是因为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肝脏的修复,合理的饮食能维持机体基本代谢需求,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2.监测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例如,凝血功能指标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能反映患者的凝血状况,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能反映肝脏受损程度。
二、病因治疗
1.病毒性肝炎相关治疗:如果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衰竭,若符合抗病毒指征,可考虑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等,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时机和适应证。对于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衰竭,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抗丙肝病毒治疗,其能有效清除病毒,改善肝脏功能。
2.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治疗:立即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根据药物性质给予相应的解毒剂等治疗。不同的可疑药物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可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进行解毒。
三、保肝抗炎及抗氧化治疗
可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激活多种酶,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供巯基,参与体内的抗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对肝细胞的损伤。
四、凝血功能障碍的纠正
1.补充凝血因子: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能快速纠正凝血异常。
2.应用维生素K: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需的物质,对于因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纠正作用。
五、肝性脑病的防治
1.减少肠道氨的产生和吸收:口服乳果糖、拉克替醇等药物,使肠道pH值保持酸性,减少氨的生成和吸收;口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乳果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乳酸和醋酸,降低肠道pH值,抑制产尿素酶的细菌生长,减少氨的产生。
2.降氨治疗:可使用精氨酸等药物,精氨酸能参与尿素循环,促进氨的代谢,降低血氨水平。
六、腹水等并发症的处理
1.腹水治疗:轻度腹水患者可通过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进行治疗;对于大量腹水患者,可考虑腹腔穿刺放腹水,但需注意速度和量,防止诱发肝性脑病等并发症。限制钠摄入是因为钠的潴留是腹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利尿剂通过促进钠、水排泄来减少腹水。
2.其他并发症处理: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感染会加重肝脏损伤,所以需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肝衰竭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例如,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因为老年患者电解质调节能力差。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肝衰竭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治疗更为复杂。在治疗中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营养支持方面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进行个体化调整,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治疗的反应与成人不同。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肝衰竭的治疗需综合考虑胎儿和母亲的情况,治疗方案的选择要非常谨慎。在使用药物时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对胎儿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