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营养不良贫血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症状与贫血程度、病程及个体健康状况相关,典型表现有全身乏力、皮肤黏膜改变、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及免疫功能降低等;不同病因有特异性表现,如缺铁性贫血有异食癖等,巨幼细胞性贫血有红细胞体积增大等;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素食者更易发生且需特别注意;诊断需完善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并与其他贫血疾病鉴别;预防与管理建议包括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干预及定期监测,严重贫血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需及时输血治疗,所有治疗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成人营养不良贫血的常见症状
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类型,其症状与贫血严重程度、病程及个体基础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以下是典型表现:
1.全身乏力与活动耐力下降
由于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组织缺氧,患者常出现持续性疲劳感,轻微体力活动后即感心悸、气短。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患者运动耐力较健康人群下降约30%~50%(《Blood》2018年)。
2.皮肤黏膜改变
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及甲床无血色,严重者可见反甲(匙状甲)。部分患者因维生素B12缺乏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或因叶酸缺乏导致舌炎、口腔溃疡。
3.神经系统症状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出现手足麻木、刺痛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步态不稳、记忆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症状。研究证实,维生素B12缺乏与认知功能下降呈正相关(《Neurology》2020年)。
4.消化系统症状
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腹泻交替。缺铁性贫血患者因铁缺乏导致味觉异常,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可出现舌炎、牛肉舌等特异性表现。
5.免疫功能降低
患者易反复感染,伤口愈合延迟。临床数据显示,贫血患者感染风险较健康人群增加1.5~2倍(《JInfectDis》2019年)。
二、不同病因的特异性表现
1.缺铁性贫血
除上述共性症状外,患者常出现异食癖(如吃土、冰块等)、指甲脆裂、头发干枯易断等铁代谢异常表现。血清铁蛋白<15μg/L为诊断金标准。
2.巨幼细胞性贫血
因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表现为红细胞体积增大(MCV>100fl)、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核以上>5%)。患者可出现抑郁、易激惹等精神症状。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孕妇与哺乳期女性
该群体因生理需求增加,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Hb<110g/L需干预)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建议每日补充铁剂60~120mg(需遵医嘱),避免影响胎儿发育。
2.老年人
因合并慢性病(如慢性肾病、消化道肿瘤)及饮食摄入不足,易发生复合型营养不良性贫血。需警惕贫血掩盖的恶性肿瘤风险,建议6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血常规筛查。
3.素食者
长期严格素食者易发生维生素B12缺乏,因植物性食物几乎不含该营养素。建议补充强化食品或维生素B12制剂(2.4μg/日),定期检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正常值>200pg/mL)。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1.实验室检查
需完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铁代谢指标(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检测。骨髓穿刺检查仅在病因不明时考虑。
2.鉴别诊断
需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等疾病鉴别。例如,慢性病贫血患者虽铁蛋白升高,但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可据此与缺铁性贫血区分。
五、预防与管理建议
1.饮食调整
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素食者可选择豆类、绿叶蔬菜等非血红素铁来源,并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促进吸收。
2.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茶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
3.定期监测
存在慢性消化道疾病、月经过多、妊娠等高危因素者,建议每3~6个月检测血常规。60岁以上人群应将贫血筛查纳入年度体检项目。
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治疗需个体化,严重贫血(Hb<60g/L)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需及时输血治疗。所有治疗措施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