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指标、肝功能指标)、肝脏组织学检查及诊断积分系统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多见于中年女性,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指标、肝功能指标)、肝脏组织学检查诊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男性多见,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ERCP、MRCP)诊断,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不同人群诊断需考虑其特点。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1.临床特征
多见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可隐匿或呈急性发作。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黄疸、右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
可能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指标:血清氨基转移酶明显升高,通常ALT和AST可升高数倍至数十倍。γ-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G(IgG)明显升高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要血清学特征,IgG水平常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等自身抗体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ANA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阳性率较高,SMA也常出现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
肝功能指标:胆红素可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可能延长。白蛋白水平可能降低,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3.肝脏组织学检查:肝脏活检可见界面性肝炎、浆细胞浸润等典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织学表现。界面性肝炎表现为肝细胞与汇管区之间的炎症,肝细胞坏死、碎屑样坏死等。
诊断积分系统:常用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积分系统(ISHAH积分系统)有助于综合判断。积分系统考虑了血清学指标(如自身抗体、γ-球蛋白、ALT等)、肝组织学表现等多项因素,根据积分将患者分为确诊、拟诊、排除等类别。一般来说,积分≥15分可确诊自身免疫性肝炎,积分在10-15分之间为拟诊,积分<10分为排除。
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标准
1.临床特征
多见于中年女性,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瘙痒、黄疸等症状。瘙痒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较常见的症状,可在黄疸出现前或同时发生。
2.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指标: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升高,通常是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亚型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具有高度特异性,AMA-M2阳性率可达90%以上。此外,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常升高。
肝功能指标:胆红素早期正常或轻度升高,疾病进展时可明显升高。胆汁酸水平升高。
3.肝脏组织学检查:肝脏活检早期可见小叶间胆管炎,小胆管破坏、损伤,后期可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表现。
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标准
1.临床特征
男性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隐匿。患者可能出现腹痛、黄疸、瘙痒等症状,还可能伴有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
2.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指标:ALP和GGT升高,程度可因病情而异。部分患者自身抗体可呈阳性,如ANA、SMA等,但阳性率低于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功能指标:胆红素可升高,伴有胆汁淤积的相关指标异常。
3.影像学检查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可见肝内外胆管呈节段性、不对称性狭窄,管壁僵硬,管腔变细,类似“串珠样”改变,是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也可发现胆管的上述改变,且无创性优于ERCP,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时,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肝脏组织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是否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炎症性肠病等情况的患者,都需要遵循相应的诊断流程,准确判断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在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诊断时需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可能影响实验室指标的解读,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年龄、生长发育情况等综合判断;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到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对诊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