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缺陷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异常相关。Hp感染可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胃黏膜并促使B细胞克隆性增殖;原发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使免疫监视失衡致B细胞恶变;部分患者有遗传易感性,需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异常及NF-κB、JAK-STAT等信号通路异常共同影响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机制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恶性淋巴瘤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Hp感染后,其菌体抗原等成分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Hp在胃内生存创造了碱性环境。Hp的毒素和酶等物质还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长期的Hp感染可导致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炎症微环境中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的异常表达,白细胞介素-6可刺激B细胞增殖,肿瘤坏死因子-α等可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从而可能促使B细胞发生克隆性增殖,增加胃恶性淋巴瘤发生的风险。
二、免疫缺陷因素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某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对B细胞的调控失衡。例如,先天性B细胞或T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其体内正常的免疫调节机制不能有效控制B细胞的异常增殖,使得B细胞容易发生恶变,进而发展为胃恶性淋巴瘤。在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中,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风险相对增高,这与患儿自身免疫功能的先天性缺陷密切相关,其免疫系统无法正常识别和清除异常增殖的B细胞,导致胃内B细胞持续受到不良因素影响而发生恶性转化。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
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攻击机体的CD4+T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严重低下,免疫监视功能缺失。此时,机体对包括胃黏膜在内的各种组织器官的异常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其中就包括胃恶性淋巴瘤。艾滋病患者中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缺陷导致的免疫监视功能丧失密切相关,HIV感染破坏了机体正常的免疫平衡,使得胃内的B细胞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恶性克隆性增殖,最终发展为胃恶性淋巴瘤。
三、遗传因素
部分胃恶性淋巴瘤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相关。例如,一些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可能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死亡过程,使得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增殖。在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中,其后代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概率增加,在受到外界因素(如Hp感染等)刺激时,更容易发生胃恶性淋巴瘤。不过,遗传因素并不是单独致病的因素,通常需要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才会导致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例如,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如果同时感染了Hp,那么其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风险会显著高于没有遗传易感性但感染Hp的个体,这体现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
四、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异常
(一)细胞因子异常
在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处于异常状态。除了前面提到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外,还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为胃恶性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提供营养和转移的通道。白细胞介素-10等细胞因子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使得肿瘤细胞能够在免疫抑制的微环境中存活和增殖。这些细胞因子通过复杂的网络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和B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促使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生。
(二)信号通路异常
例如,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胃恶性淋巴瘤中常常处于激活状态。NF-κB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细胞的炎症反应、增殖、凋亡等过程。当该通路异常激活时,会导致细胞过度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同时还能促进血管生成等,从而有利于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另外,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也可能出现异常。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异常的JAK-STAT信号通路会导致相关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失控,进一步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增加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