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需从多方面进行管理,包括定期监测与控制血糖、合理饮食管理(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餐次)、恰当液体管理(保证充足水分、合理补液)、积极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及维持适度活动与充足休息(适度运动、保证充足休息),以稳定病情促进康复。
一、血糖监测与控制
1.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定期监测血糖,一般建议每天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例如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机体调节功能下降,更需密切关注血糖变化,若发现血糖异常升高或降低,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如4.4~7.0mmol/L左右),餐后血糖也有相应的控制目标,如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应小于10.0mmol/L,通过频繁监测能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维持血糖稳定: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的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可通过合理用药(如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等)以及调整饮食结构来维持血糖稳定,饮食上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高糖食物的过多摄入。
二、饮食管理
1.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例如,年轻男性糖尿病患者若活动量较大,每日总热量摄入需相应增加;而老年女性患者活动量较少,则应适当减少总热量摄入。一般来说,总热量的摄入要保证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体重稳定,可通过计算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来合理分配热量,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
2.合理分配餐次: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一般可分为3~5餐。这样有助于平稳控制血糖,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对于有夜间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可在睡前适当加餐,加餐食物可选择低糖的奶制品或少量坚果等,但要注意控制加餐的量,以免影响次日血糖。
三、液体管理
1.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即使患者没有明显口渴症状,也应鼓励其适量饮水,以补充因高渗状态丢失的水分。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水量有所不同,一般成人每天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ml左右,儿童则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更要主动提醒其饮水,防止脱水情况发生。
2.注意补液的合理性:在医疗干预过程中,补液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要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心肾功能等情况合理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例如,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注意补液对肾功能的影响,避免补液不当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四、预防感染
1.保持皮肤清洁: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皮肤容易发生感染。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擦拭身体,尤其是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同时也能减少皮肤感染的风险。
2.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对于卧床患者可定期为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措施略有不同,如儿童患者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老年患者则要注意保暖,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
五、日常活动与休息
1.适度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度运动,如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运动时间一般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较为合适,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如20~30分钟左右)。运动强度要适中,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并发症的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2.保证充足休息: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和血糖的稳定。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人每天建议睡眠7~8小时左右,儿童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对于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的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注意其休息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外界因素干扰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