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质增生是腰椎退行性病变,椎体边缘骨赘增生,症状相对轻,以保守治疗为主;腰椎椎间盘突出是因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致神经受刺激,症状重,有保守和手术治疗,二者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医生需结合患者情况准确诊断治疗。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腰椎骨质增生:是一种腰椎的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劳损等因素,腰椎椎体边缘出现骨赘增生。人体为了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椎体边缘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来增加受力面积,属于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过度增生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例如,50岁以上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会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骨质增生,这与长期腰椎活动导致的磨损有关。
腰椎椎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多与椎间盘的退变、损伤等因素相关,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腰部急性损伤未恢复等情况易引发椎间盘突出,20-50岁人群相对高发。
二、临床表现差异
腰椎骨质增生:症状相对较轻且多样,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增生部位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可能出现腰部酸痛、胀痛,疼痛可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有的患者会感觉腰部僵硬,活动受限,一般为缓慢进展,当增生的骨赘刺激到周围神经时,可能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但相对椎间盘突出来说,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且放射性疼痛范围相对较局限。例如,一位60岁长期从事田间劳作的患者,因腰椎骨质增生出现腰部酸痛,活动时稍有僵硬感。
腰椎椎间盘突出:典型症状是腰部疼痛伴有下肢放射性痛,疼痛较为剧烈,如坐骨神经痛,疼痛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放射。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能影响行走功能,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比如,一位35岁长期伏案工作后又重体力劳动的患者,突发腰部剧痛,并向下肢放射,行走困难。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腰椎骨质增生:在X线片上可见腰椎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CT检查可更清晰显示骨赘的位置、大小等情况,表现为椎体边缘高密度的增生影。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骨质增生在T1WI和T2WI上多表现为低信号,主要是因为骨质的信号特点。例如,通过X线检查发现55岁患者腰椎椎体边缘有明显骨赘。
腰椎椎间盘突出:X线片可发现椎间隙变窄等间接征象,CT检查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类型(如中央型、旁中央型、外侧型等)以及脊髓、神经根受压情况,表现为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软组织密度影。MRI检查对椎间盘突出的显示更为敏感,可直接观察到髓核突出的形态、位置,以及对脊髓、神经的压迫程度,在T2WI上突出的髓核多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比如,通过MRI检查发现30岁患者腰椎间盘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
四、治疗原则区别
腰椎骨质增生:以保守治疗为主,首先强调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可进行适当的腰部肌肉锻炼以增强腰椎稳定性,如小燕飞等动作。物理治疗方面,可采用热敷、按摩、牵引等方法,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可放松腰部肌肉;牵引可拉开椎间隙,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如果疼痛明显,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但一般不首先考虑手术治疗,除非骨质增生严重压迫神经等情况非常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切除增生骨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刺激;年轻人则可适当增加锻炼强度。
腰椎椎间盘突出:同样首先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要严格卧床3-4周,同时进行牵引、理疗等。药物治疗除了非甾体抗炎药外,还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对于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的患者,多考虑手术治疗,如髓核摘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差异,儿童一般不会出现椎间盘突出,青少年患者在保守治疗后需注意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充分评估身体状况,术后康复要更加谨慎,注意预防并发症。
总之,腰椎骨质增生与椎间盘突出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治疗等方面均有区别,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