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筋膜炎是腰背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由寒冷潮湿、慢性劳损等致局部微循环障碍引发,有疼痛、肌肉紧张痉挛、活动受限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发生在腰背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它是由于腰背部肌肉、筋膜等受到寒冷、潮湿、慢性劳损等因素刺激,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导致无菌性炎症反应,进而出现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如冬季在寒冷的室外工作、夏季长期吹空调且处于潮湿环境等,容易使腰背部肌肉、筋膜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代谢产物堆积,从而诱发炎症。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寒冷潮湿地区生活或工作的人群中,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慢性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如久坐、久站、长时间弯腰工作等,会使腰背部肌肉、筋膜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劳损,局部出现微小损伤,反复的损伤修复过程容易引发炎症。比如,办公室职员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腰背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是腰背肌筋膜炎的高发人群。
3.外伤:急性腰背部外伤后,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损伤的肌肉、筋膜等组织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粘连、纤维化等改变,进而引发慢性炎症。
4.其他因素:年龄因素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背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弹性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发生筋膜炎;此外,身体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疼痛:腰背部弥漫性疼痛是主要症状之一,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疼痛可在晨起时加重,活动后稍有缓解,但活动过久又会加重。疼痛可向臀部、大腿等部位放射,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整个腰背部像有一层筋膜被拉紧一样疼痛,早晨起床时翻身困难,需要慢慢活动后才能缓解。
2.肌肉紧张或痉挛:腰背部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用手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发硬、有条索状结节。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肌肉保护性收缩所致。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痉挛,患者腰背部活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表现为弯腰困难、转身不便等,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穿衣、洗漱等动作都可能受到影响。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腰背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可发现腰背部肌肉紧张、有压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筋束。
2.影像学检查:一般X线检查无特异性表现,主要用于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其他疾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发现腰背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炎性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寒冷、潮湿刺激;纠正不良姿势,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等;适当进行腰背部肌肉锻炼,如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等,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例如,热敷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按摩则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以放松腰背部肌肉。
3.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选择,患者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腰背肌筋膜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长期不良姿势,如不正确的坐姿、睡姿等有关。家长应注意纠正儿童的不良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鼓励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腰背部肌肉锻炼,如简单的伸展运动等,以预防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
2.孕妇:孕妇由于腹部增大,身体重心改变,容易出现腰背肌劳损。孕妇应注意保持正确的站立和行走姿势,休息时可适当使用腰枕来维持腰部的生理曲度,减轻腰背部肌肉负担。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腰背部肌肉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3.老年人:老年人腰背部肌肉、筋膜等组织退行性变明显,更容易患腰背肌筋膜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座椅,以保持良好的脊柱姿势。可以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加重腰部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