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疼可能由腰部骨骼肌肉相关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部内脏器官相关疾病(如肾脏疾病中的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腰部外伤相关疾病(如腰部软组织挫伤、腰椎骨折)及其他原因(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管狭窄症)引起,不同疾病有不同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和人群差异。
一、腰部骨骼肌肉相关疾病
1.腰椎间盘突出症
发病机制:腰椎间盘的退变、损伤等因素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从而引起腰疼。在长期弯腰劳作、久坐、腰部急性损伤等人群中较为常见。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发生退变和突出。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下腰部疼痛,可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轻,仅在久坐、久站后出现腰部不适;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人群差异:中青年人群较为多见,这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关,如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等。而老年人也可能因腰椎退变等原因发病。
2.腰肌劳损
发病机制: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是主要原因。长期不良的姿势,如久坐、久站、弯腰工作等,会使腰部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导致肌肉劳损。此外,腰部急性损伤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也容易发展为腰肌劳损。
症状表现: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腰部有广泛的压痛,疼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
人群差异:多见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多。
3.腰椎骨质增生
发病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椎体发生退变,为了适应这种退变,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增生的骨质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组织,引起腰疼。
症状表现:腰部疼痛,可伴有活动受限。疼痛一般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当增生的骨质压迫神经时,还可能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
人群差异: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几率逐渐升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曾有外伤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腰部内脏器官相关疾病
1.肾脏疾病
肾盂肾炎
发病机制: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致病菌可通过上行感染、血行感染等途径侵入肾盂引起炎症。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
症状表现:除了腰疼外,还可伴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腰疼多为单侧或双侧腰部胀痛或酸痛。
人群差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育龄女性更为常见。
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多种原因可引起肾小球肾炎,如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导致炎症反应。
症状表现:可出现腰部隐痛,同时伴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
肾结石
发病机制:尿液中的某些物质结晶析出,形成结石,结石在肾脏内移动时可损伤肾脏组织,引起腰疼。
症状表现:腰疼较为剧烈,多为绞痛,可向会阴部放射,同时可伴有血尿、恶心、呕吐等症状。
人群差异:多见于20-50岁的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三、腰部外伤相关疾病
1.腰部软组织挫伤
发病机制:腰部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导致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损伤。
症状表现:腰部局部疼痛、肿胀、淤血,压痛明显,活动受限。
人群差异:可发生在任何人群,常见于运动损伤、意外摔倒等情况。
2.腰椎骨折
发病机制:严重的外伤,如高处坠落、车祸等,可导致腰椎骨折。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轻微的外伤也可能引起腰椎骨折。
症状表现:腰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局部可有肿胀、畸形等表现。
人群差异: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易发生,中青年多因严重外伤导致。
四、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疼
1.强直性脊柱炎
发病机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等部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
症状表现:早期可出现下腰部疼痛、僵硬,活动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脊柱畸形。
人群差异: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发病年龄多在10-40岁之间。
2.腰椎管狭窄症
发病机制:腰椎管、神经根管等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腰疼及神经受压症状。
症状表现:腰疼伴有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
人群差异: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既往有腰椎退变、外伤等病史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