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及相关引发因素包括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肝硬化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致水钠潴留、腹水形成,老年患者代偿弱更易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等诱因可致其骤减;肾脏血管收缩,RAAS激活使AngⅡ增加收缩肾血管,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释放递质收缩肾血管;肾脏内皮素系统异常,肝硬化时ET-1增多强烈缩血管,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各因素对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患者有不同影响。
一、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1.肝硬化相关因素
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功能严重受损,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灭活功能减退,导致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引起水钠潴留。同时,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形成腹水。这两者共同作用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情况,这种状态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年龄因素也有一定影响,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在肝硬化等基础病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相关的肝肾综合征。老年肝硬化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水钠潴留和腹水形成等情况可能更易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下降,从而引发肝肾综合征的风险相对增加。
2.其他诱因
消化道大出血时,大量血液丢失,使循环血容量骤减。对于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本身肝脏储备功能差,失血后肝脏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同时机体为了维持重要脏器灌注,会进一步激活RAAS等,导致肾脏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性别方面,虽然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肝硬化等基础病状态下,由于生理周期等因素可能对血容量变化的耐受程度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主要还是基于基础的病理生理改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酗酒导致的肝硬化患者,在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时,更容易因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发肝肾综合征,因为长期酗酒已严重损害肝脏功能,基础状态较差。
二、肾脏血管收缩
1.RAAS激活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激活RAAS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分泌增加。AngⅡ可强烈收缩肾血管,尤其是出球小动脉,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例如,多项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在肝肾综合征患者中,AngⅡ水平显著升高,且肾血管对AngⅡ的敏感性增强,使得肾脏的血流重新分布,肾皮质灌注减少,髓质灌注相对增加,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滤过功能。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老年患者由于肾脏本身的血管调节功能减退,在RAAS激活时,肾血管收缩更为明显。儿童患者一般较少发生肝肾综合征,但如果有先天性肝脏疾病导致肝硬化等情况,同样会因为RAAS激活出现肾脏血管收缩,但儿童的病理生理过程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RAAS激活的反应可能在程度和机制上有其特殊性。
2.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还会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引起肾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肾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导致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在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的患者中,交感神经系统持续处于兴奋状态,进一步加重了肾脏的缺血缺氧。
性别对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影响不明显,但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在基础肝病状态下,更容易出现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从而增加肝肾综合征的发病风险。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长期的肝脏疾病病史,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发展为肝硬化,其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相对活跃状态,在遇到诱发因素时,更易引发肾脏血管收缩导致肝肾综合征。
三、肾脏内皮素系统异常
1.内皮素-1(ET-1)增多
肝硬化患者体内ET-1水平显著升高。ET-1是一种强效的缩血管物质,它可以强烈收缩肾血管,减少肾血流量和GFR。研究发现,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肾组织中ET-1表达增加,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例如,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发现病情越重的患者,血浆ET-1水平越高,这表明ET-1在肝肾综合征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龄因素对ET-1水平的影响不大,但老年患者由于肾脏的基础功能下降,对ET-1缩血管作用的耐受能力更差。儿童患者如果出现相关肝脏疾病导致的类似病理改变,ET-1的变化机制与成人有差异,儿童的肾脏和肝脏发育尚未成熟,ET-1的调节机制可能更为复杂。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某些肾毒性物质的患者,在肝脏疾病基础上,ET-1的异常可能会更加明显,增加肝肾综合征的发病风险。病史方面,有长期肝脏炎症病史的患者,肝脏功能受损严重,更容易出现ET-1等内皮素系统的异常,进而引发肝肾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