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致以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发病机制涉及肝细胞损伤凋亡、肝脏微循环障碍、炎症免疫反应,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等多种,临床表现有黄疸等,诊断依据基础肝病等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病因、支持、人工肝支持及肝移植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慢性肝衰竭的定义
慢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黄疸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1.肝细胞损伤与凋亡:多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于肝脏,如病毒性肝炎病毒持续复制、自身免疫攻击等,导致肝细胞大量损伤和凋亡,肝细胞的正常功能难以维持。
2.肝脏微循环障碍:慢性肝病过程中,肝脏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微循环出现障碍,影响肝细胞的营养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出,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伤。
3.炎症免疫反应:机体的炎症免疫反应持续激活,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多,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加重肝脏的炎症损伤,促使肝衰竭的发生发展。
三、常见病因
1.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病情逐渐进展,可发展为慢性肝衰竭。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慢性肝衰竭的最主要病因。例如,长期携带乙肝病毒的患者,若病毒持续活跃复制,肝脏不断受到损伤,就容易逐步发展为慢性肝衰竭。
2.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等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可以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等,逐渐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进而可能进展为慢性肝衰竭。男性长期每日饮酒量超过40g(乙醇含量)且持续多年,女性饮酒量相对更低就可能引发相关肝病,增加慢性肝衰竭风险。
3.自身免疫性肝病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持续进展,免疫系统持续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脏反复炎症损伤,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女性患者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预防慢性肝衰竭发生。
4.药物性肝损伤:长期或过量服用某些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等,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中损伤肝细胞,若未能及时发现并停药,病情迁延可进展为慢性肝衰竭。有基础肝病的患者使用肝毒性药物时风险更高需格外谨慎。
5.遗传代谢性肝病:如威尔逊病(铜代谢障碍疾病)患者,铜在肝脏等器官沉积,不断损伤肝细胞,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慢性肝衰竭;血色病(铁代谢异常疾病)患者铁在肝脏沉积引起肝脏病变,也可能逐渐进展为慢性肝衰竭。这类疾病多有遗传背景,患者家族中有相关病史时需警惕。
四、临床表现
1.黄疸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且黄疸进行性加重。例如皮肤颜色逐渐加深呈深黄色,巩膜黄染范围扩大。
2.腹水由于肝功能减退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蛋白血症,以及门静脉高压使得腹腔内液体回流障碍出现腹水患者可表现为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严重影响呼吸和消化功能。
3.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例如轻微碰撞后皮肤易出现大片瘀斑。
4.肝性脑病:早期可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如原本性格温和的患者变得烦躁不安或淡漠少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五、诊断标准
1.基础肝病患者有慢性肝病基础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病史。
2.临床表现存在上述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出现上述肝功能急剧恶化表现结合实验室指标可诊断慢性肝衰竭。
六、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如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导致的慢性肝衰竭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等抑制病毒复制;自身免疫性肝病引起的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2.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的饮食保证患者能量供应,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
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补充凝血因子如新鲜冰冻血浆等。
腹水治疗: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对于大量腹水患者可考虑腹腔穿刺放腹水等。
3.人工肝支持治疗:通过人工肝装置清除患者体内有害物质、补充必要物质,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适用于病情较重但尚未达到肝移植指征的患者。
4.肝移植:对于终末期慢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肝移植面临供肝短缺、手术风险、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肝衰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往往较快。儿童慢性肝衰竭多与遗传代谢性肝病等相关,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家族遗传病史。治疗上要更加谨慎,营养支持需根据儿童生长发育需求精准提供,药物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及药物代谢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人工肝支持治疗也需根据儿童的体重、体表面积等精准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肝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其他基础疾病。营养支持要兼顾老年患者的消化功能情况,可能需要更易消化吸收的营养制剂。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病情变化相对隐匿,需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妊娠女性:妊娠合并慢性肝衰竭病情凶险,对母亲和胎儿都会造成严重威胁。治疗时要权衡母亲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可能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人工肝支持治疗等也需充分考虑妊娠状态对治疗的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胎儿的宫内情况。
慢性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在慢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各有特点需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