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包括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并影响肝功能)、药物性肝损伤(多种药物可致肝损,机制不同,不同年龄易感性有差异)、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及年龄因素致肝损,表现随病情进展而异)、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分别有不同发病特点及肝功能异常表现)、遗传代谢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因遗传代谢障碍致肝损)、其他原因(感染性疾病、中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循环障碍等也可引发肝功能异常)。
一、病毒性肝炎
1.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易感,感染后可引起肝脏炎症,导致肝功能异常,研究表明约90%的甲型肝炎患者在感染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指标异常,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等。
2.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病毒持续复制会不断损伤肝细胞,使肝功能持续异常,相关数据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60%存在肝功能指标异常情况。
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感染后易慢性化,年龄对其感染后的肝功能影响方面,不同年龄段患者感染后肝功能异常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可逐渐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进而引起肝功能持续异常,临床中约70%的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存在肝功能指标异常。
4.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其感染后会加重肝脏的炎症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加重,在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群中,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会使肝功能指标进一步升高,加重肝脏损害。
5.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老年患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更易出现重型肝炎等严重情况,导致肝功能严重异常,研究发现约80%的戊型肝炎患者有肝功能指标异常表现。
二、药物性肝损伤
1.常见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各类药物都有可能引起,如抗生素中的四环素类、抗结核药中的异烟肼、抗肿瘤药中的甲氨蝶呤等。不同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机制不同,例如异烟肼可能通过干扰肝细胞的代谢过程,导致肝细胞受损,引起肝功能异常。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易感性有差异,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儿童由于肝脏发育尚未完善,对某些药物也较为敏感,使用某些药物后也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
2.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有的药物是直接毒性作用,直接损害肝细胞;有的是通过免疫反应介导,机体对药物产生免疫反应,进而损伤肝细胞,导致肝功能指标如ALT、AST等升高,胆红素代谢异常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三、酒精性肝病
1.发病机制与饮酒量及饮酒时间的关系:长期大量饮酒是主要原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较强的毒性,可损伤肝细胞,影响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量超过40g(乙醇含量),连续饮酒5年以上,女性每日饮酒量超过20g,连续饮酒5年以上,就容易引起酒精性肝病导致肝功能异常。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下降,老年人即使饮酒量不多,也更易发生酒精性肝病导致肝功能异常。
2.肝功能异常表现:早期可能仅有轻度的肝功能指标异常,如ALT、AST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更严重的肝功能异常表现,还可能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四、自身免疫性肝病
1.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损伤。不同年龄女性均可发病,自身抗体的产生是其重要特征,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阳性,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会持续破坏肝细胞,引起肝功能异常,患者往往表现为ALT、AST明显升高,球蛋白升高等肝功能指标异常。
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主要影响中老年女性,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免疫系统攻击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管破坏、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肝脏损伤。患者会出现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同时伴有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等。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但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胆管出现纤维化、狭窄等病变,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肝功能异常,患者肝功能指标可出现ALP、GGT升高,胆红素升高等情况,病情进展可导致肝硬化等严重肝脏病变。
五、遗传代谢性肝病
1.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异常,铜在肝脏等组织沉积,损伤肝细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患者体内铜蓝蛋白降低,血清铜及尿铜升高,肝功能可出现ALT、AST升高等异常表现,同时还会伴有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的症状。
2.血色病:是一种铁代谢紊乱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过多的铁沉积在肝脏等器官,导致肝细胞损伤。主要发生于成年男性,随着铁在肝脏沉积量的增加,会引起肝功能异常,表现为ALT、AST升高等,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肝硬化等。
六、其他原因
1.感染性疾病: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等,病原体及其毒素可损伤肝细胞,导致肝功能指标异常,一般在感染得到控制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但严重感染时也可能导致较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2.中毒:如误食有毒物质、接触工业毒物等,毒物进入人体后经肝脏代谢,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引起肝功能异常。不同毒物对肝脏的损伤机制不同,例如黄曲霉毒素可抑制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等功能,导致肝功能异常,中毒患者需要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并进行相应治疗以改善肝功能。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相关,多见于成年人,但儿童中随着肥胖率的上升也有增加趋势。肥胖人群中约50%可能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早期可能仅有轻度的肝功能指标异常,如ALT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出现更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如ALT、AST明显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进一步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
4.循环障碍: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引起肝脏淤血,导致肝细胞缺氧、坏死,引起肝功能异常,这类患者有基础心脏疾病史,通过改善心脏循环功能等治疗,肝功能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基础心脏疾病的控制情况会直接影响肝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