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来源:民福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微循环形成微血栓,进而出现出血、栓塞等一系列表现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病机制涉及凝血系统激活等,临床表现有出血等,实验室检查有血小板计数等异常,诊断需依据基础疾病及临床表现等,治疗包括治疗基础疾病等多方面,需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并监测病情。

一、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获得性临床综合征。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继发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导致患者出现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病因

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如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重症肝炎等)等。感染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同时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进而诱发DIC。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性疾病的好发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引发,而老年人可能因肺部感染等易患;男性和女性在感染相关DIC的易患性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特定感染相关因素可能因生活方式等有差异,如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群更易发生感染相关DIC。

2.恶性肿瘤:常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胰腺癌、肝癌等。肿瘤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或其他促凝物质,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不同年龄的肿瘤患者发生DIC的风险不同,老年肿瘤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减退等因素更易出现;肿瘤类型不同,引发DIC的概率和机制也有差异,生活方式与肿瘤发生相关,但在DIC的病因中更多是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起作用。

3.病理产科:如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等。羊水含有大量促凝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可激活凝血系统引发DIC。对于孕产妇这一特殊人群,病理产科情况是导致DIC的重要病因,不同孕周、不同产程的孕产妇发生病理产科相关DIC的风险不同,需重点关注。

4.手术及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等。创伤和手术可使组织因子或其他促凝物质释放,激活凝血系统诱发DIC。不同手术类型和创伤程度的患者发生DIC的风险不同,例如大型创伤手术患者风险相对较高;年龄较小的患者在手术创伤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发生DIC后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密切监测。

三、发病机制

1.凝血系统激活:各种病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暴露胶原,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同时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使得凝血酶大量生成,进而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微血栓。

2.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微血栓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和血小板,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水平急剧下降。

3.纤溶系统激活: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纤溶酶原被激活为纤溶酶,纤溶酶可降解纤维蛋白(原),进一步加重出血倾向。

四、临床表现

1.出血:是DIC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可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伤口及穿刺部位渗血不止,严重时可出现呕血、咯血、血尿、便血等内脏出血。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出血表现有所差异,例如儿童可能因皮肤黏膜较嫩,瘀点瘀斑表现可能更明显;老年人可能因血管弹性差等因素,出血可能更隐匿。

2.休克:多见于急性型DIC,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休克的发生与微血栓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等有关。不同年龄段患者对休克的耐受能力不同,儿童休克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更快。

3.栓塞: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微血管,导致相应器官功能障碍。如肺栓塞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肾栓塞可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衰竭等;脑栓塞可出现神志改变、抽搐、昏迷等。不同器官的栓塞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表现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脑栓塞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严重后果。

4.微血管病性溶血:红细胞通过狭窄的微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发生变形、破裂,导致溶血。患者可出现黄疸、贫血等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多呈进行性下降,低于100×10/L,若在DIC过程中血小板迅速降至50×10/L以下,对DIC有诊断意义。不同年龄人群血小板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血小板正常范围相对较宽,但在DIC时同样会出现进行性下降。

2.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或缩短3秒以上,肝病患者PT延长5秒以上有诊断意义。

3.纤维蛋白原定量:常低于1.5g/L,少于1g/L有诊断意义,亦有少数因代偿过度而>4g/L者,但此时多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升高。

4.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测定:FDP>20mg/L(肝病>60mg/L),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同时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肺、肾、脑等器官功能不全;抗凝治疗有效。实验室检查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血小板<100×10/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患者血小板<50×10/L);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g/L,肝病<1.0g/L);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患者PT延长5秒以上);AT-Ⅲ活性<60%(不适用于肝病)或蛋白C(PC)活性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200mg/L;因子Ⅷ:C活性<50%(肝病必备)。

2.鉴别诊断:需与重症肝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等疾病相鉴别。重症肝炎虽也有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但与DIC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等有不同特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但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与DIC有所差异;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主要是纤溶系统异常亢进,而无微血栓形成等DIC的典型特征。

七、治疗原则

1.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治疗肿瘤、处理病理产科情况等,这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关键措施。不同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例如感染性疾病需要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肿瘤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

2.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等,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因子Ⅹa活性,阻止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减少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断DIC的病理过程。但抗凝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3.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对于有明显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证据的患者,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悬液等,以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但需注意在DIC的不同阶段合理补充,例如在高凝期补充可能会加重凝血。

4.抗纤溶治疗:仅适用于DIC的晚期,纤溶亢进为主的出血患者,常用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环酸等,但需谨慎使用,因为在DIC早期使用可能会加重血栓形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病情较为复杂、严重的临床综合征,需要综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理过程被称为DIC。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舌淋巴管瘤是癌症吗
赵鹏程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舌淋巴管瘤不是癌症。 癌症泛指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癌、癌肉瘤、肉瘤三类,由细胞恶性增生引起。而舌淋巴管瘤是指发生于舌部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属于淋巴管增生和扩张形成的良性肿瘤,所以舌淋巴管瘤不是癌症。但是如果患者出现急症且治疗不及时,则容易引起脓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同样会危及
溶血性贫血该如何预防
王洪志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预防溶血性贫血的方法有避免食用蚕豆、遵医嘱用药、积极治疗疾病等。 1.避免食用蚕豆 人体存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情况时,平时应该避免食用蚕豆,有利于预防溶血性贫血情况的发生。 2.遵医嘱用药 人体平常应该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使用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防止其出现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刘风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常见的原因包括: 1.血小板生成障碍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等疾病。 2.血小板破坏过多 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等疾病。 3.血小板消耗过度 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出现胃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李保双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引起胃出血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合理、药物刺激、疾病等。 1.饮食不合理 患者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酗酒或在患胃病时食用粗糙的硬质食物,均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2.药物刺激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也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3.疾病 患者患胃溃疡、胃炎、胃癌、
出现胃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王红娟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引起胃出血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疾病等。 1.饮食不当 患者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酗酒或在患胃病时食用粗糙的硬质食物,均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2.药物刺激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也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3.疾病 患者患胃溃疡、胃炎、胃癌、胃间
拉肚子拉出血是什么问题,严重吗
林森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拉肚子拉出血考虑是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癌等原因引起的,是否严重应结合疾病类型、出血量等因素来进行判断,具体如下: 1、急性胃肠炎 发生急性胃肠炎时,患者胃肠道内菌群紊乱,炎症因子、致病菌等物质可以对胃肠道黏膜造成刺激或损伤,使其出现拉肚子拉出血的症状。 如果是急性胃肠炎引起的,在出血量较少的情
哪些冠心病属于难于治疗但又必须尽快治疗
孙涛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甲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难于治疗但必须需要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等,具体分析如下: 1.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而心肌细胞坏死属于不可逆疾病,所以比较难治,但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心脏功能异常,所以
急性胰腺炎产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李保双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急性胰腺炎产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体液渗出、炎症介质的释放、凝血功能异常等。 1.大量体液渗出 急性胰腺炎发作时,炎症可使胰腺组织水肿、出血甚至坏死,大量富含蛋白质和炎性细胞的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胰腺周围组织以及腹腔等部位,从而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显著减少,这是引发休克的重要原因之一。 2.炎症介质的释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董华丽 主任医师
郑州市中医院 三甲
颅内出血即脑出血,新生儿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包括宫内感染、产伤、凝血功能异常等。 1、宫内感染 若新生儿在子宫内遭受到炎症感染,可影响大脑的发育,引起局部损伤,从而出现脑出血的情况。 2、产伤 产伤是新生儿脑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胎位异常、胎儿过大或急产等都可能损伤产道,导致新生儿头部受到创伤,从而引发脑
出现胃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林森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引起胃出血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疾病等。 1.饮食不当 患者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酗酒或在患胃病时食用粗糙的硬质食物,均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2.药物刺激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也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3.疾病 患者患胃溃疡、胃炎、胃癌、胃间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陈添华 副主任医师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之上,由于这些疾病导致微血管体系受到损伤,因此使凝血功能活化,形成全身的微血管血栓,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并且继发纤溶亢进,最终导致以出血和微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包括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等。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