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与胃恶性淋巴瘤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区别。
1.发病机制
胃癌多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相关。Hp长期感染胃黏膜,可引发慢性炎症,逐渐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型增生等变化,进而发展为胃癌,有研究表明约50%的胃癌与Hp感染有关;遗传易感性在胃癌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某些家族性胃癌综合征与特定基因变异相关;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胃癌发生风险。
胃恶性淋巴瘤多数与Hp感染密切相关,Hp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淋巴细胞增殖失控,进而引发胃恶性淋巴瘤,约80%-90%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与Hp感染有关;此外,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发生胃恶性淋巴瘤的风险也会增加,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原体等因素影响引发胃恶性淋巴瘤。
2.临床表现
胃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减退、消瘦、呕血、黑便等症状,若发生转移还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大、黄疸等,骨转移可出现骨痛等。不同部位的胃癌症状可能有差异,例如贲门胃底癌易出现吞咽困难,幽门附近的胃癌易引起幽门梗阻症状。
胃恶性淋巴瘤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腹胀、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少数患者以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为首发表现,其症状缺乏特异性,与胃癌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相对来说全身症状可能出现得更早或更突出一些。
3.影像学检查
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异常病变,如肿块、溃疡等,病理可明确细胞类型等;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了解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CT检查可清晰显示胃壁增厚、肿块形成以及周围组织器官受侵等情况,MRI在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胃镜及病理同样是诊断的重要手段,胃恶性淋巴瘤在胃镜下的表现多样,可呈结节状、肿块状或溃疡状等;影像学检查中,CT、MRI等可发现胃壁增厚,病变多累及胃壁全层,与周围组织分界相对较清,PET-CT检查对于评估全身代谢情况、发现有无远处转移等有一定价值,胃恶性淋巴瘤的FDG摄取往往较胃癌更为明显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