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综合征起病急骤凶险,病因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临床表现有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体征,诊断可通过头颅CT、腰穿、脑血管造影,治疗包含一般治疗、针对病因的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畸形的手术等及并发症防治,预后与出血量等有关,康复需神经功能训练,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监测基础病等,儿童要排查先天畸形等,女性妊娠等要兼顾安全。
一、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发的临床综合征,起病急骤,病情凶险。
二、病因
1.颅内动脉瘤:为最常见病因,约占50%~85%,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在血流冲击下膨出形成动脉瘤,血压波动时易破裂。2.脑血管畸形:青少年多见,以动静脉畸形为主,血管结构异常易致破裂出血。3.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动脉瘤,血压骤升时破裂出血。4.其他:如Moyamoya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卒中、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突发剧烈头痛,多为胀痛或炸裂样痛,常伴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烦躁、谵妄、意识障碍等。2.体征:脑膜刺激征明显,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部分患者有眼部症状(如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四、诊断
1.头颅CT:是首选检查,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能初步判断出血部位、量等。2.腰穿:若头颅CT无阳性发现但临床高度怀疑,可行腰穿,可见均匀血性脑脊液,红细胞数明显增高。3.脑血管造影:可明确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因,是病因诊断的“金标准”。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保持环境安静,调控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也需避免过低影响脑灌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便秘等。2.病因治疗:
动脉瘤:多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以消除再出血隐患。
脑血管畸形:可根据情况选择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等治疗。3.并发症防治:
脑血管痉挛:可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预防,必要时行血管内治疗。
再出血: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情绪激动等诱因。
六、预后与康复
1.预后:预后与出血量、病因、是否及时治疗等有关。动脉瘤破裂所致者再出血风险高,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脑血管畸形等病因者经有效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2.康复:病情稳定后需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康复,康复过程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结合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制定方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预防并发症,康复时要循序渐进,避免因体力不支影响康复效果。2.儿童:需特别注意排查先天血管畸形等病因,护理时遵循儿科安全原则,避免外伤等诱因,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身心发育特点调整方式方法,注重趣味性与安全性结合。3.女性:妊娠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需格外谨慎,治疗时要兼顾胎儿安全,严格评估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更年期女性需关注激素水平与脑血管病的关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