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肛瘘是肛瘘的一种,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病因主要有感染和外伤,临床表现有流脓、疼痛、瘙痒,诊断可通过肛门指检、探针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合适术式,儿童和女性有特殊考量。
一、解剖位置特点
肛瘘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低位肛瘘的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瘘管主要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走行,外口多位于肛周皮肤。
二、病因
1.感染因素:大部分低位肛瘘是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齿状线附近,若肛腺感染,炎症可沿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蔓延,形成肛瘘。例如,肠道内的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肛腺,引发感染,进而导致低位肛瘘的形成,这种情况在青壮年男性中相对较为常见,可能与男性肛腺分泌较为旺盛,且活动量相对较大,更容易受到感染等因素有关。
2.外伤因素:肛门部外伤,如肛周手术、异物损伤等,也可能导致低位肛瘘,外伤可能会破坏肛管直肠周围的组织,使细菌等容易侵入,从而引发肛瘘,但相对感染因素来说,外伤导致低位肛瘘的比例相对较低。
三、临床表现
1.流脓:肛周皮肤可见外口,常有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排出,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不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肛周是否有异常分泌物及肛周皮肤是否有瘙痒、搔抓等情况;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分泌物可能会对肛周刺激更大,需更加关注局部情况。
2.疼痛:一般低位肛瘘平时疼痛不明显,当瘘管感染或脓液排出不畅而肿胀发炎时,可引起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坠胀感,而有些患者疼痛较为明显。
3.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瘙痒,皮肤可出现湿疹样改变,儿童皮肤较为娇嫩,长期的瘙痒和分泌物刺激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肛周皮肤健康和生活质量,女性患者也可能因瘙痒影响日常活动和心情。
四、诊断方法
1.肛门指检:医生可通过肛门指检触及瘘管,多数低位肛瘘可在皮下摸到硬条索状瘘管,沿瘘管可摸到内口处的小硬结。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肛门指检时,需更加轻柔、准确,避免给儿童造成过大的不适;女性患者肛门指检时也需注意操作的轻柔与恰当。
2.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伸入瘘管,可探及内口,这是诊断低位肛瘘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操作时要注意避免暴力,防止损伤瘘管周围组织。
3.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走行、内口位置等情况,对于复杂的低位肛瘘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因为MRI无辐射,相对较为安全。
五、治疗原则
低位肛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的关键是准确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切开或切除,使其成为开放的创面,逐渐愈合。手术方式有肛瘘切开术等,对于适合的患者也可采用低位肛瘘的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这种方法相对痛苦较小,对肛门括约肌功能影响较小。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女性患者则需考虑手术对美观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