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患者需从多方面进行护理与注意,包括保持肛门清洁、调整饮食、避免久坐久站、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及观察病情变化,以促进康复、防止病情加重等。保持肛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经期女性增加清洗次数;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纤维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饮酒;避免久坐久站,适时活动促进肛周血液循环;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密切观察肛瘘局部红肿、疼痛、流脓等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保持肛门清洁
具体做法:
每次排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肛门,可使用专门的肛门清洗器或温水坐浴。对于儿童患者,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稚嫩的肛周皮肤。成年人每天至少进行1-2次肛门清洗,保持局部清洁,减少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因为肛瘘局部存在瘘管,细菌容易在局部残留引发炎症。
女性患者在经期要增加清洗次数,防止经血污染加重局部感染情况。
二、注意饮食调整
:
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芹菜、菠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便秘时,干硬的粪便通过肛管容易挤压瘘管,导致疼痛和感染加重。一般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儿童可根据年龄适量减少但也需保证充足摄入。例如,年龄在6-12岁的儿童,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可在18-25克左右。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像辣椒、花椒、生姜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肛门局部血管,引起充血,加重肛瘘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加重。
控制饮酒:酒精会使血管扩张,不利于肛瘘局部炎症的控制,增加感染复发的可能性。
三、避免久坐久站
具体要求: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成年人每坐1-2小时应起身活动5-10分钟,可进行简单的走动、深蹲等动作,促进肛周血液循环。儿童患者玩耍时也不要长时间固定一个坐姿,要适当活动,防止肛周血液回流不畅,影响肛瘘部位的恢复。久站同样会影响肛周血液循环,所以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等,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适时坐下休息。
四、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具体方面:
控制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果患者本身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累及肛周,诱发肛瘘或者导致肛瘘复发。例如,克罗恩病患者肠道的炎症状态容易波及肛周,所以需按照医生要求规范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肠道情况和肛周情况。
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肛瘘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影响肛瘘的愈合,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需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等(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五、观察病情变化
具体要点:
密切关注肛瘘局部的情况,如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流脓增多等症状。如果发现肛瘘局部红肿范围扩大,疼痛明显加重,或者流脓量突然增多、脓液性质改变(如变为脓性、有异味等),可能提示感染加重或瘘管有新的变化,应及时就医。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多留意孩子肛周的表现,如孩子是否频繁用手搔抓肛周、有无异常哭闹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