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相关情况
-出血颜色:便血颜色多样,上消化道出血多为黑色、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距肛门近或速度快时多为鲜红色,溃疡性结肠炎便血常为黏液脓血便;痔疮出血一般为鲜红色,排便后点滴状或手纸上有血,不与粪便混合。
-出血伴随症状:肠道肿瘤便血伴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炎症性肠病便血伴腹痛、腹泻等,内痔发展可脱出伴疼痛,外痔有肛门不适等。
-发病原因:便血由消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引起,不同人群病因有差异,痔疮由肛管或直肠静脉丛静脉曲张所致,久坐等因素增加风险。
-诊断方法:便血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痔疮靠肛门直肠检查初步诊断。
出血伴随症状:肠道肿瘤便血伴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炎症性肠病便血伴腹痛、腹泻等,内痔发展可脱出伴疼痛,外痔有肛门不适等。
发病原因:便血由消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引起,不同人群病因有差异,痔疮由肛管或直肠静脉丛静脉曲张所致,久坐等因素增加风险。
诊断方法:便血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痔疮靠肛门直肠检查初步诊断。
便血:便血颜色多样,若为上消化道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中铁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粪便可呈黑色、柏油样便;若为下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或出血速度较快时,粪便可呈鲜红色,如结肠、直肠部位的出血可能表现为鲜血便,且血液与粪便可混合或附着于粪便表面。不同病因导致的便血颜色可能有差异,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便血,常为黏液脓血便,颜色可呈暗红色,同时伴有黏液。
痔疮出血:痔疮出血一般为鲜红色,通常是在排便后出现点滴状出血,或手纸上有鲜血,血液多不与粪便混合,是因为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导致,排便时粪便摩擦痔核,引起静脉破裂出血。
出血伴随症状
便血:除了出血症状外,不同病因引起的便血还伴有其他不同症状。比如肠道肿瘤引起的便血,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还可能有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便血,常伴有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可能有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表现。
痔疮出血:单纯性内痔一般无疼痛,仅表现为便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需用手推回或自行回纳,若发生嵌顿则会出现疼痛;外痔一般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可伴有瘙痒,若发生血栓形成及炎症时则会有剧痛。
发病原因
便血:多种疾病可导致便血,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道寄生虫病、肠结核等;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也可引起便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发病原因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出现便血要警惕肠道肿瘤的可能,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便血需考虑凝血功能异常相关因素;长期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可能因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增加胃肠道疾病发生风险进而导致便血。
痔疮出血:主要是由于肛管或直肠静脉丛静脉曲张所致,久坐、久站、长期便秘、妊娠等因素可增加痔疮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都可能患痔疮,一般来说,长期从事久坐、久站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教师等,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更容易引发痔疮;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也容易导致痔疮的发生。
诊断方法
便血: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便血的颜色、量、频率、伴随症状等,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如腹部触诊等,然后可能会安排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凝血状态,还会进行内镜检查,如胃镜、结肠镜等,直接观察消化道内部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诊断时需考虑个体差异,例如儿童出现便血要考虑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少见病因,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检查时要考虑是否有与吸烟相关的消化道疾病导致便血。
痔疮出血:医生通过肛门直肠检查即可初步诊断,一般视诊可看到肛门部位的痔核,直肠指诊可以了解直肠内情况,必要时还可进行肛门镜检查,直接观察痔核的情况。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时,可能会结合其他检查,但相对来说诊断主要依靠肛门局部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