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在定义、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预后及并发症方面存在差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见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等,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等,头颅CT可见脑沟脑池高密度影;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等,多在活动中起病,有头痛等表现,头颅CT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两者预后和并发症也不同,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再出血等并发症,脑出血有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出血部位主要在蛛网膜下腔。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病部位在脑实质内。
二、病因差异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约占50%-85%,其他病因还包括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病)、血液病等。年轻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多为脑血管畸形,老年人则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多见。
脑出血: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梗死后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炎、抗凝或溶栓治疗等。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骤然升高时易导致原本已有病变的血管破裂出血。
三、临床表现区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突发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或胀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烦躁不安、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或有抽搐发作。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少数患者发病时可出现癫痫发作。
体征:脑膜刺激征明显,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部分患者可有眼部症状,如玻璃体下片状出血,多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小时内,是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脑出血:
症状: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恶心、呕吐,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病灶对侧肢体瘫痪、感觉减退、言语不利等。
体征: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有相应的体征,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三偏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脑叶出血根据出血脑叶不同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顶叶出血可有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等;脑干出血时可出现交叉性瘫痪、瞳孔异常(如针尖样瞳孔)、呼吸不规则等。
四、影像学表现不同
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是首选检查方法,可见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CT值多在40-80HU之间,有助于明确诊断。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金标准,可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脑出血: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的重要方法,发病后CT即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根据血肿部位、大小可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MRI对脑出血的诊断价值在某些方面优于CT,尤其是在出血的早期,MRI可发现CT不能发现的微小出血灶,且有助于鉴别诊断脑出血和脑梗死等。
五、预后及并发症差异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预后与病因、出血量、是否复发等有关。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未经治疗的患者,约1/3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1/3死于再出血,存活者中约半数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脑血管畸形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也存在再出血风险。
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再出血,多发生在发病后1-2周内,再出血病死率极高;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脑梗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急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急性脑积水多在发病后1周内发生,表现为进行性嗜睡、上视困难、外展神经麻痹、下肢腱反射亢进等;正常颅压脑积水则表现为步态异常、智能障碍和尿失禁。
脑出血:
预后: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等有关。一般来说,出血量小、部位非重要功能区、意识状态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出血量较大、部位关键(如脑干出血)、意识障碍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
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患者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等原因易发生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减少有关;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钠血症、低钠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