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包括急性脑梗死,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脑梗死发病渐进,起病相对较缓,影像学早期变化不明显,治疗周期长;急性脑梗死发病急骤,短时间内症状达高峰,影像学早期可见异常,强调早期血管再通,治疗时效性要求高。老年人、儿童、女性患脑梗死或急性脑梗死各有特点,治疗需分别考量。
一、定义方面
脑梗死: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因多样,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多种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人群更易罹患。
急性脑梗死:属于脑梗死的一种急性发作类型,是指脑梗死中病情在短时间内急性起病的情况,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发生堵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迅速出现缺血坏死,发病急骤,症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因促使病情急性发作。
二、发病机制方面
脑梗死:其发病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能是在血管逐渐狭窄、斑块慢慢形成等基础上,逐步导致血流减少,脑组织慢慢出现缺血缺氧改变,最终发生坏死。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腔逐渐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在某些诱因下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就会引起脑梗死,但这个过程可能相对缓慢。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在短时间内突然完全堵塞,常见的是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如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血管突然被血栓堵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瞬间失去血液供应,引发急性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
三、临床表现方面
脑梗死:临床表现根据梗死部位和面积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加重。比如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而大面积脑梗死时,患者可迅速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严重症状,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急性脑梗死:起病非常急,症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例如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对侧肢体完全性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严重症状,发病急骤,需要及时救治以挽救脑组织。
四、影像学表现方面
脑梗死: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上,早期头颅CT可能在24-48小时后才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早期就可发现异常信号。随着病情发展,梗死灶的范围等逐渐显现,病程较长,影像学变化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急性脑梗死:头颅CT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可能就可见缺血灶,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在发病后几分钟内就能发现高信号的急性梗死病灶,能够较早地明确梗死的部位和范围,显示病变处于急性阶段,影像学上病变呈现急性改变。
五、治疗方面
脑梗死: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情阶段等采取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康复治疗等,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长期的康复和二级预防。
急性脑梗死:强调早期溶栓、取栓等血管再通治疗,争取在发病后的黄金时间窗内(一般动脉溶栓是4.5小时内,静脉溶栓是3-4.5小时内,动脉取栓时间窗相对更宽一些但也有时间限制)进行血管再通,以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脑组织坏死,其后也需要进行后续的药物治疗和康复等综合干预,但发病急,治疗的时效性要求更高。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多有基础疾病,无论是脑梗死还是急性脑梗死,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并发症更多见,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选择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例如在使用溶栓药物时,老年人出血风险相对更高,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儿童: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异常、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急性脑梗死在儿童中同样需要紧急评估和处理,由于儿童的脑组织处于发育阶段,及时的治疗对预后影响重大,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女性:女性脑梗死或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可能与一些特殊因素有关,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在治疗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妊娠期间使用某些药物需要谨慎,要权衡治疗收益和对胎儿的影响。同时,女性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等人文关怀,因为疾病对生活和心理可能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