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需从病史与症状询问(包括高血压等既往史及起病、神经症状等)、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检查(头颅CT为首选,MRI在特定时期有价值)、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等)综合诊断,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
一、病史与症状询问
1.病史方面
高血压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长期高血压病史,包括血压升高的时间、最高血压值、既往降压治疗情况等。因为高血压是导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重要基础病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进而在血压骤然升高时易破裂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风险更高。
其他病史:了解患者有无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其他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基础疾病史,以及有无吸烟、酗酒、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史,这些因素可能与高血压相互作用,增加脑出血风险。
2.症状方面
起病情况:多数患者在活动中起病,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情况下突然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原本脆弱的脑血管破裂,血液刺激脑膜及周围脑组织引起头痛,颅内压升高可导致呕吐。
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有突发的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失语可表现为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表达)、感觉性失语(自己能表达,但听不懂别人说话)等;意识障碍可从嗜睡、昏睡逐渐发展至昏迷,其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有关。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血压:多数患者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常可高于180mmHg,舒张压也多升高。这是脑出血后机体的应激反应,血压进一步升高会加重出血和脑水肿。
心率、呼吸:观察患者心率和呼吸情况,脑出血患者可能因颅内压升高出现呼吸不规则,心率也可能有相应变化,如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Cushing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减慢。
2.神经系统体征
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这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引起。
神经反射:检查患者瞳孔、腱反射等神经反射情况。如脑出血累及脑桥时,双侧瞳孔可缩小呈针尖样;腱反射可出现亢进或减弱等异常改变。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诊断价值:头颅CT是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CT即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可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等。例如,能清晰显示基底节区、丘脑、脑叶等部位的血肿情况,对于出血量的判断,可根据血肿的CT值等进行初步评估,一般血肿越大,病情越严重。
优势:CT检查快速、简便,能迅速明确诊断,对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排除其他类似脑出血表现的疾病,如脑梗死等。
2.头颅MRI
在脑出血不同时期的表现:对于脑出血的早期诊断,MRI不如CT敏感,但在出血时间较长时,MRI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脑出血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变化等情况。例如,在出血数周后,MRI可通过不同的序列显示血肿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判断预后等,但一般不作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首选检查,多在CT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时使用。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一般在(10-20)×10/L左右,这是机体对出血的应激性反应,是炎症细胞的动员等表现。但需注意排除其他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白细胞升高。
血红蛋白等: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等情况,对于判断患者的全身状况有一定帮助,如长期高血压合并贫血的患者,脑出血风险可能有所不同。
2.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指标: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指标,以排除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导致的脑出血。例如,血友病患者可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脑出血,通过凝血功能检查可明确。
3.生化检查
血糖:多数患者可有血糖升高,这可能是脑出血后的应激性血糖升高,也可能患者本身合并糖尿病。高血糖可加重脑水肿等病情,需密切监测和处理。
肝肾功能:了解患者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脑出血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药物,而肝肾功能异常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使用,同时也能评估患者的全身脏器功能状态。
通过以上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手段,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准确诊断。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其机体代偿能力较差,在诊断过程中需更加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妊娠合并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妊娠因素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等,需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