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周早产应采取及时评估与转运、保暖措施、呼吸管理、营养支持、感染防控、神经系统监测与保护等措施。
1.及时评估与转运
34周早产儿出生后,需立即由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其呼吸、心率、肤色、肌张力等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存在呼吸窘迫、循环异常等紧急情况。如果出生机构不具备早产儿救治条件,需尽快启动转运流程,联系有新生儿重症监护能力的医院,全程由医护人员护送,确保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稳定,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2.保暖措施
34周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低体温。需将其置于预热至32-34℃的暖箱或辐射保暖台上,避免热量散失。同时,使用无菌温暖的毛巾包裹身体,仅暴露必要部位进行诊疗操作,定期监测体温,维持体温在36.5-37.5℃的正常范围,减少低体温引发的代谢紊乱、低血糖等并发症。
3.呼吸管理
需密切观察34周早产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及胸廓起伏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征等呼吸窘迫表现。如果出现呼吸问题,可给予鼻导管吸氧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通气功能。对于严重呼吸窘迫者,需及时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避免缺氧或氧中毒,保护肺部发育。
4.营养支持
34周早产儿消化功能较弱,需根据其耐受情况制定营养方案。初期可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等补充能量,待胃肠功能逐渐适应后,过渡到母乳或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喂养。喂养时需控制奶量和速度,少量多次给予,避免发生呕吐、腹胀等喂养不耐受问题,同时监测体重增长情况,确保营养摄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5.感染防控
34周早产儿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接触早产儿前需彻底洗手消毒,早产儿使用的衣物、器具需定期清洁灭菌。同时,密切观察其是否出现发热、体温不升、吃奶减少、精神萎靡等感染迹象,定期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一旦发现感染,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6.神经系统监测与保护
需密切监测34周早产儿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哭声等,观察是否存在惊厥、肌张力异常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可通过头颅超声等检查,评估脑部结构及血流情况,排查颅内出血、脑白质损伤等问题。同时,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声光刺激,避免剧烈晃动,为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提供良好环境,降低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