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肝硬化主要由慢性右心衰竭致肝脏长期淤血引发,慢性右心衰竭使右心房压力升高致肝静脉回流受阻,肝窦淤血致肝细胞缺氧损伤,进而启动修复机制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分隔肝小叶结构形成肝硬化,不同人群因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基础病史及特殊情况等因素发生心源性肝硬化风险有差异。
一、慢性右心衰竭致肝脏长期淤血
1.血流动力学改变
当出现慢性右心衰竭时,右心室排血受阻,导致右心房压力升高,进而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肝脏的血液主要来自门静脉和肝动脉,由于右心衰竭,肝静脉回流受阻,肝窦淤血,肝内血液循环障碍。例如,在一些患有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病情逐渐进展发展为慢性右心衰竭,使得肝脏持续处于淤血状态。
长期的肝窦淤血会引起肝细胞缺氧、营养供应不足以及肝细胞的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肝细胞会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
2.纤维组织增生
由于肝细胞长期处于淤血、损伤状态,机体启动修复机制。在修复过程中,肝内会有纤维组织增生。肝窦周围的网状纤维支架塌陷、融合,逐渐形成纤维隔。同时,汇管区的纤维组织也会增生,这些纤维隔会分隔肝小叶结构,导致肝小叶改建,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例如,研究发现,在慢性右心衰竭患者的肝脏病理检查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以及肝小叶结构的改变。
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由于基础疾病的易患性等不同,发生心源性肝硬化的风险有所差异。比如,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血管弹性下降等情况,更容易在右心衰竭时出现肝静脉回流障碍;女性在一些与内分泌相关的心脏病(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性别差异等)基础上发生右心衰竭进而导致心源性肝硬化的情况也需关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基础心脏病的病情,从而增加心源性肝硬化的发生风险。有基础心脏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发生右心衰竭进而发展为心源性肝硬化的概率相对更高。特殊人群如孕妇,若合并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由于孕期生理变化,肝脏淤血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特别关注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相关的病理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