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脂肪肝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酒精及代谢产物通过致肝细胞脂肪代谢紊乱、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等起作用,遗传易感性有影响,长期大量饮酒是主因,每日饮酒量达一定程度、持续5年以上易引发,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肥胖者饮酒易发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人群需警惕,有肝脏基础疾病患者饮酒风险更高需严格戒酒。
肝细胞脂肪代谢紊乱:酒精会干扰肝细胞内脂肪的正常代谢过程。正常情况下,肝细胞内脂肪的合成、转运和分解处于动态平衡。而长期饮酒会影响脂肪酸的氧化,使脂肪酸氧化减少;同时还会影响甘油三酯的合成与转运,导致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堆积。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饮酒者肝细胞内参与脂肪酸氧化的相关酶活性降低,使得脂肪酸不能及时被氧化分解,进而堆积形成脂肪肝。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酒精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导致肝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过多的氧自由基会损伤肝细胞的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同时,氧化应激还会激活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引发肝脏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伤和脂肪变性,促进酒精性脂肪肝的发展。比如,动物实验发现,长期饮酒的动物肝脏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同时伴有肝细胞的脂肪沉积和炎症浸润。
线粒体功能障碍: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影响肝细胞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是肝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其功能障碍会导致肝细胞能量产生不足,进而影响脂肪代谢等多种细胞功能。研究显示,酒精暴露会使肝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降低,呼吸链功能受损,影响脂肪酸的氧化等过程,从而促使脂肪在肝细胞内蓄积。
遗传易感性:个体的遗传因素也在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机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以及对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易感性。例如,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的突变会影响乙醛的代谢,携带突变基因的个体在饮酒后乙醛代谢减慢,更容易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不同性别方面,一般男性相较于女性可能更容易受到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这可能与男性通常饮酒量相对较多以及体内激素等因素对酒精代谢的影响有关。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大量饮酒是最主要的诱因,每日饮酒量折合乙醇量男性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就容易引发酒精性脂肪肝;此外,营养状况也有影响,长期营养不良会加重酒精对肝脏的损伤,而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的人群,在饮酒时也更易发生酒精性脂肪肝。对于有长期大量饮酒病史的人群,无论男女,都需要警惕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应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如肝功能、肝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特殊人群如本身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饮酒会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引发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必须严格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