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坏死早期有多种症状表现,疼痛集中在踝关节周围,活动后加重、休息稍缓;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步态异常;有轻度肿胀,活动后加重、休息难完全消退;有压痛,部分患者伴踝关节周围皮肤温度变化。
一、疼痛表现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周围,尤其是内踝周围较为常见。疼痛性质多为隐痛、酸痛,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逐渐加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疼痛的感受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位置相对固定。例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具体疼痛位置,但会表现出踝关节附近的不适;成年女性在孕期或产后由于身体重心等变化,可能会影响距骨受力,使疼痛感受有所不同。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员等人群,由于踝关节负荷较大,距骨坏死早期疼痛可能更早出现且相对更明显。
疼痛特点:早期疼痛往往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稍有缓解。比如行走、上下楼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踝关节周围的疼痛会明显感觉加剧,而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程度会有所减轻。但这种缓解通常是暂时的,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
二、活动受限
关节活动范围改变:距骨坏死早期会影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患者可能发现踝关节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不如以往灵活。例如,正常情况下能够轻松达到的踝关节背伸角度变小,跖屈也受限。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活动受限的影响程度不同。如办公室职员平时活动量相对较小,早期活动受限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但如果从事需要频繁踝关节活动的工作,如舞蹈演员、快递员等,早期活动受限就会对其工作和生活造成较明显影响。
步态异常:由于踝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患者行走时步态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跛行,行走时患侧下肢不敢完全负重,步伐变小,行走姿势异常。例如,走路时身体会向患侧倾斜,以减轻患侧踝关节的压力,这种异常步态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导致身体其他部位的代偿性损伤。
三、肿胀表现
局部肿胀情况:早期可能出现踝关节周围轻度肿胀,肿胀程度一般不太严重,可能仅表现为踝关节皮肤轻度紧绷感。肿胀的原因是距骨坏死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液渗出增加。不同年龄人群肿胀表现略有不同,儿童皮肤较薄,肿胀可能更容易被观察到;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可能消退较慢。
肿胀与活动的关系:活动后肿胀可能会加重,休息后肿胀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不会完全消退。比如患者行走后踝关节肿胀明显加重,休息一夜后肿胀会有所减轻,但仍能感觉到踝关节有肿胀感。
四、其他表现
压痛:在距骨相应的部位进行按压时,会出现明显的压痛。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发现,内踝后方等距骨相关区域有固定的压痛点。对于有既往踝关节外伤史的人群,出现压痛时更应警惕距骨坏死的可能,因为外伤是导致距骨坏死的常见诱因之一,如曾有踝关节骨折等外伤病史的患者,在距骨坏死早期更容易出现压痛表现。
皮肤温度变化: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踝关节周围皮肤温度略有改变,患侧踝关节皮肤温度可能较健侧稍低或稍高。这是因为距骨坏死影响了局部的血液循环,导致皮肤温度调节异常。但这种皮肤温度变化可能不太容易被患者自身察觉,需要通过专业的体温检测设备才能较准确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