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有不合理饮食及嗜食生冷寒凉之物;生活方式上包括缺乏运动与过度劳累;情志因素有长期情志不舒和过度思虑;疾病因素涉及先天禀赋不足及其他慢性疾病影响。
一、饮食因素
1.不合理饮食:长期饮食不规律,如不定时进餐、饥饱失常等,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例如,过度节食会使脾胃缺乏足够的能量来源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导致脾胃虚弱;而暴饮暴食则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超出其承受能力,久而久之损伤脾胃。从年龄角度看,儿童若长期挑食、偏食,摄入营养不均衡,会影响脾胃的生长发育,易出现脾胃虚弱;老年人消化功能本身逐渐衰退,若饮食不注意,更易因饮食因素引发脾胃虚弱。
2.嗜食生冷寒凉之物: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如大量食用冰镇饮料、生冷瓜果等,会损伤脾胃阳气。因为脾胃喜温恶寒,寒冷之品会遏制脾胃的阳气,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因嗜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尤其是在经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阳气相对不足,此时过多食用生冷会加重对脾胃阳气的损伤。
二、生活方式因素
1.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脾胃的气机不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带动脾胃的蠕动和消化功能。现代人工作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尤其是儿童长期伏案学习、缺乏户外活动,老年人活动量减少等,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例如,儿童若长时间坐着学习,身体得不到运动,脾胃功能会受到抑制,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运化。
2.过度劳累:包括体力过度劳累和脑力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耗伤正气,其中也包括脾胃之气。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身体能量消耗大,脾胃需要不断供应能量来维持身体运转,易致脾胃虚弱;长期用脑过度的人群,如学生备考、上班族长期高强度脑力工作等,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因为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脾胃气机阻滞,运化失常。
三、情志因素
1.长期情志不舒: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而肝主疏泄,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肝失疏泄会导致脾胃气机失调,进而引发脾胃虚弱。例如,一些职场人士长期面临工作压力,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脾胃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胃虚弱的症状。女性由于情感相对细腻,更容易受情志因素影响,长期情志不舒时更易发生脾胃虚弱。
2.过度思虑:如前所述,“思伤脾”,过度思虑会使脾气郁结,影响脾胃的运化升清功能。儿童若学习压力过大,过度思虑学业问题,也可能影响脾胃功能;老年人若过多担忧子女、家庭等问题,长期过度思虑,也会损伤脾胃。
四、疾病因素
1.先天禀赋不足:一些儿童由于先天脾胃功能较弱,在出生后就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这与遗传因素、母亲孕期的身体状况等有关。母亲孕期若体质虚弱,可能会影响胎儿脾胃的发育,导致孩子出生后脾胃功能不佳。
2.其他慢性疾病影响: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肾炎等,会长期影响脾胃的功能。例如,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影响肝的疏泄,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功能异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有助于脾胃的消化,长期如此会导致脾胃虚弱。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若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相互影响,更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