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四穴对脾胃虚寒有调节作用,分别介绍了它们的位置、按摩方法及作用机制,不同年龄人群按摩需注意相应事项,有脾胃虚寒病史者坚持按摩相关穴位可能改善脾胃虚寒症状。
一、足三里穴
1.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足三里穴,力度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3.作用机制:从循证医学角度来看,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按摩该穴位能够调节脾胃的气血运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有改善作用。有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对足三里穴进行按摩刺激,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从而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寒相关的消化功能紊乱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按摩,但儿童按摩时力度需轻柔,避免造成不适。对于有脾胃虚寒病史的人群,长期坚持按摩足三里穴可能会对脾胃功能的恢复和维持有一定帮助。
二、中脘穴
1.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2.按摩方法:仰卧位,放松腹部,用手掌根部轻轻按揉中脘穴,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每次按揉5-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3.作用机制:中脘穴是腑会穴,八会穴之腑会,按摩中脘穴对脾胃的调节作用显著。研究发现,按摩中脘穴可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强胃的消化能力。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胃痛、胃胀、呕吐等症状有缓解作用。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按摩,儿童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孩子能耐受且有舒适感为准。有脾胃虚寒病史者,坚持按摩中脘穴有助于调节脾胃的虚寒状态,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三、脾俞穴
1.位置: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按摩方法:可以采用俯卧位,由他人帮助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脾俞穴,力度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3-5分钟,每天可进行1-2次。也可自己用按摩棒等工具辅助按压。
3.作用机制:脾俞穴是脾脏的背俞穴,按摩脾俞穴能够调节脾脏的功能,从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来看,它可以促进脾脏对气血的运化和输布,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气血不足、食欲不振等情况有改善作用。有研究显示,按摩脾俞穴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间接对脾胃虚寒相关的身体虚弱状态进行调整。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成年人按摩时可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力度,儿童由于骨骼等发育尚未完全,如需按摩脾俞穴,应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不当操作造成损伤。有脾胃虚寒病史且伴有脾虚相关症状的人群,按摩脾俞穴可能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寒导致的一系列不适。
四、胃俞穴
1.位置: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按摩方法:俯卧位,用拇指或食指按压胃俞穴,力度以穴位处有明显的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3-5分钟,每天可进行1-2次。
3.作用机制: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按摩胃俞穴能够直接调节胃的功能,促进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从循证医学证据来看,按摩胃俞穴可影响胃的运动节律和消化酶的分泌,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缓解作用。不同年龄人群中,成年人按摩胃俞穴时可根据自身感觉调整力度,儿童如需按摩,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有脾胃虚寒且胃部不适病史的人群,按摩胃俞穴对改善脾胃虚寒相关的胃部症状有一定帮助。